从英语到手术刀!北语跨界办医学院,背后真相太意外

北京语言大学要办医学院了!这消息一出,网上直接炸了锅。学英语、日语的高校,怎么突然跟医学扯上了关系?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教学出名,英语、日语、韩语,样样拿手。可现在,语言这行当不好混了。AI翻译越来越厉害,手机一扫就能把外语变中文,传统外语专业的饭碗有点悬。

北语为啥要搞医学院?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大势所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到60%,比计算机、医学这些专业低了一大截。北语看准了风向,医学是刚需,人才缺口大,跨界搞医学院,就是想让学生多一条出路。

别以为只有北语在变。全国不少外语高校都在动脑筋。长春大学把英语专业从4年改成5年,学生得同时学英语和日语,或者英语和西班牙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市场上更吃香。浙江外国语学院也推出了“外语+大数据”项目,学生一边学语言,一边学编程,毕业后能去科技公司干活。

高校转型可没那么简单。教育部规定,想搞双学位,学校得有博士点,还得跨学科门类。很多普通外语学院没这实力,只能另想办法。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了“外语+国际贸易”课程,学生学完能直接去外企谈生意。

说到转型,有人把希望放在区域国别学上。这专业听着高大上,研究某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可北大教授钱乘旦说了,这玩意儿需要大把经费和多学科支持,不是随便哪个学校都能搞。上海外国语大学更聪明,先不急着开本科,而是通过微专业和本硕博连读,培养高端人才。

学生咋办?光会说外语可不行。2023年统计,全国外语专业毕业生中,超过70%的人最后从事了非语言相关工作。学外语的同学,得赶紧给自己加点料。比如,学点AI工具,懂点行业知识,或者跨个学科,路子才能宽。

家长也得擦亮眼。给孩子选专业,别只盯着“热门”。外语听起来高大上,可4年后,市场还认不认?“外语+”的组合,比如外语+法律、外语+医学,风险低,机会多。数据显示,2024年“外语+”复合型专业的就业率比单一外语专业高出20%。

这事儿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外语专业还有没有前途?其实不是外语没用,是得跟上时代。就像以前开马车的人,后来得学会开车。外语人得给自己加个“发动机”,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