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习得性无助”:这就是别人越欺负你的原因

当一个人遭遇家暴时,别人问她:“你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寻求帮助?”她却回答:“我试过了,我又打不过他,反抗只会引起他更强烈的愤怒,这大概就是我的命吧。”当一个人经历几次失败后,就产生了这种念头:“看来我还是不适合干这个,我做什么都做不好,实在是太笨了。”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多的关爱,就导致:

他在成年后的所有关系里,都是自卑的,匮乏的,自我否定的;认为自己配不上任何人,不敢接受别人的爱。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意思是:当一个人遭遇连续的伤害或失败后,就陷入了一种无助的,失望的,缺乏自信的心理困境。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放在笼子里。当小白鼠靠近门的边缘时,报警器就会响起,随后就触发的“电机系统”;开始时,小白鼠频繁尝试从笼子冲出去。

多次重复后,小白鼠就放弃了挣扎,就连笼子的门打开了,它也只是缩在角落里不敢出去。这个实验就得出结论: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当面对困境和多次失败后,都会陷入否定的,消极的心理情境。

-01“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第一:被人欺负,就逆来顺受你听说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当受害者长时间被欺负,被伤害,TA的身心压力、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过,TA的大脑就产生了认知失调。“我要爱上伤害我的人,我要强迫自己接受对方在我身上的所有行为,这样才不会难过”。从开始时的反抗,到平淡接受,再到逆来顺受。这是一种暴力——精神虐待——认知失调的双向PUA;一种是对方施加在受害者身上的,一种是潜意识对自我的pua。习得性无助的更深层次,就会变成“逆来顺受”。比如:周围的人都欺负你,贬低你,一起排挤你;你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久而久之你就认为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不然大家也不会如此对你。接下来,你竟然就顺从了别人欺负你的行为。第二:抱怨命运不公,却不作出任何回应抱怨自己家庭不幸,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童年;抱怨自己过得很糟糕,性格很糟糕,生活很糟糕,却无力改变;明知道当下的圈子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却像“温水煮青蛙”,让自己越陷越深,直到再也无力改变现状。

第三:经历一次失败,就彻底否定自己

比如说:在社交或者亲密关系中,对方疏远你,离开了你;或者对方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嘲讽你,挖苦你。于是,你就接受了对方对你的评价和标签,你的潜意识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糟糕的人。经历了失恋,就不敢去爱别人,也不敢接受别人的爱;经历了一次背叛,就认为所有接近你的人,会背叛你。

-02为什么别人总觉得你好欺负?

第一:你身上散发着“弱者气质”什么是弱者气质?1、别人对待你的态度,是你教给他们的比如:你每次都逆来顺受,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别人欺负你,嘲笑你,占你便宜,你根本就不会反抗,不会拒绝。大家当众开你玩笑,说一些难听的话试探你,你也无动于衷,反而配合大家笑。这种表现,就相当于给别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你这人好欺负,下次都来欺负你”。于是每一次饭局,你都会成为供大家消遣的笑料与谈资。2、你整个人的外在形象,都散发着弱者气质比如说:无论跟谁相处,都会嬉皮笑脸,露出职业假笑,不懂得什么时候应该严肃;整个人松松垮垮,形貌姿态猥琐;不敢跟人对视,说话含糊其辞不清晰,眼神躲闪,姿态紧张。气质这个东西,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谁好欺负,谁不好惹。大概就是“武松和武大郎”的区别。武松站在那里,谁也不敢欺负;武大郎站在那里,几岁的孩童都敢嘲笑他,侮辱他。第二:你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另一个深层影响。换个角度讲:你的内核是缺少价值感,自尊感极低的;在两性关系中,你习惯把对方当成“救赎你”的人,把对方当成一切,把你的所有都押在对方一个人身上。在社交中跟朋友相处,你也是个没有主见,随波逐流,无条件信任所有人的人。结果是什么?对方可以随意拿捏你,算计你,欺负你;一次次试探你,侵入你的底线;而面对别人的试探与侵入,你却不懂反抗,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习得性无助的人,都带有“讨好型人格”的悲剧和底色。

就像遭遇家暴的女士。明明从第一次就可以反抗,她却被对方轻飘飘的一句道歉搞得心软;于是就有了后来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家暴。每一次被家暴,要么心软原谅,要么说为了孩子,要么是没有勇气跳出去。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03如何改变“看上去好欺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给大家提供3个可行性极高的办法。第一:重塑“自我价值感”到底什么是自我价值?包括:你的自尊感,你的内驱力,你的自信与“自我赋能”。简单来说:你对自己的正向评价越高,自我价值感就越高;这与自恋不同,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底气。就像你面对一个挫折,困难和挑战时,下意识的念头时:“我能战胜它,我已经有思路了,我知道该如何破局”。面对别人的试探,你能轻易拒绝;面对别人的欺负,你能做出反抗和应对措施;你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更多是关注自我。如何重塑这种价值感?两个核心:行动起来,学会拆解。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无论遇到了什么事,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机会成功。如果你站在原地不动,问题只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展。如何拆解?一个很麻烦的任务,需要耗费你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那就一点点完成。

就像你看一本书,晦涩难读,那就每天读几页;时间久了,培养出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你就能够适应了。看似条条框框很大,很复杂的任务,多次拆解就简单了。面对危机和困境也是如此。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去做,只有做了,才有机会破局。第二:建立长期的“正向反馈”也可以理解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你要坚信:你会越来越好,你能做到,你一定可以;你会变好,你会有钱,你值得被爱;你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你有底气向讨厌的人说不,拒绝过分的要求。习得性无助的内核,依旧是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所以这需要你用漫长的时间,去自我反馈。你要向内求,向内探索自己。除了自我暗示,也要学会记录你的情绪和成就感。每一次开心之后,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体验;每一次达到目标,获得成功后,就记录下来经过和心情。第三:不贴标签,定期反省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别人给你的标签,不重要。一旦你轻易接受他人给你的评价与标签,你就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束缚你的思维,束缚你的眼界,束缚你的行为。你要定期去反思,去复盘:我这个阶段在追求什么?我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价值,我当下能拿出来什么,我能够获得什么?一个人顶级的思维,不就是一日三省吗?课题分离是与外界相处的底线,一日三省是向内求的过程。

如果说每个人的宿命,都有一个“控制开关”的按钮;你要亲自掌握,还是将按钮放在别人手里?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