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个区域科学教育“教联体”实践平台成立

9月22日上午,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举行2025年科学教育现场会,广州市首个区域科学教育“教联体”实践平台正式揭牌成立。未来,区域内青少年有望享受更优质的科学教育。

该平台的落地,源于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党委书记王勇所提交的一份代表建议。

近年来,国家与省市级层面相继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意见,为区域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指明方向。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王勇代表在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构建科学教育区域“教联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建议》,明确建议建立区域联席机制、整合资源清单、加强师资建设、保障经费政策等具体措施。该建议获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协同市科技局、团市委、市科协及越秀区教育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

现场会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与广州十六中签署《加快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学课程开发、科研项目指导、师生研学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推动“科学家进校园”等长效机制的建立。未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十六中及农林街道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资源整合,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平台。

同时,“越秀农林地区少年科学院”与“越秀农林地区青少年科学教育研究实践中心”也于当天揭牌成立。少年科学院将聚焦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打破校园界限,面向农林地区全体学生开放科创课程;实践中心则致力于推动学校、科研机构与社区资源深度融合,形成“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的“三联动”模式,为区域科学教育“教联体”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王勇表示,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旨在打通“科研资源进校园、创新实践育人才”的通道,搭建从课堂学习到科研探索的成长阶梯,并为农林地区科学教育网络注入新动力。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表示,分院将通过资源共享、专家指导和开放实验室等途径,支持十六中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学教育体系,助力“教联体”建设迈向深入。

文、图、视频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罗艳莉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