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米思奇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当代,体育承载的教育价值已显著超越了增强体质的单一维度。它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顽强意志的锤炼以及综合认知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众多体育项目中,网球以其特有的运动属性脱颖而出,它不仅对参与者的力量、速度等基础体能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更高度依赖快速准确的临场判断、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及高度集中的专注力。这使网球成为研究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理想媒介。
一、当前网球教学中制约其育人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1.教学内容过于侧重运动技能而忽视心理与认知能力培养
审视当前网球教学的普遍现状,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学内容的建构呈现出显著的技能主导特征,绝大多数网球课程将教学目标明确且单一地定位于使学生准确掌握发球、正手、反手等核心技术的标准化动作形态,随之展开的教学训练,往往转化为对分解技术动作的大量重复练习。虽然建立扎实的技术基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这种操作模式却存在弊端。它将网球这项富含策略与心理对抗的综合运动,简化为了脱离实战情境的局部动作重复。其结果是,剥离了每一次击球背后的深层次认知与心理调适过程,从而削弱了网球运动在塑造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可能发挥的深层教育价值。
2.教学方法单一固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与迁移能力
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与教学手段的滞后单一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结构性纠结。目前在主流网球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仍占绝对主流,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便是被技术范畴包围的讲解与示范的单一项重复训练范式。这类按照严格指令运行的“填鸭式”或高强度机械化的技术训练组织方式直接压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意愿,不仅难以回应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渴望尊重、被激发的内在情感需求,也无法满足他们对于运动乐趣与意义体验的深层期待,导致网球运动具有的探索性、策略性和挑战性极易转化成一种单调、艰苦的沉重学习负担。
二、优化网球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与情绪调控能力的实施路径
1.统筹技能、认知与心理维度的整合教学内容
突破当前网球教学困境的关键,在于系统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推动技术、战术与心理三大维度实现多维协同。技术教学需明确定位为服务于战术执行与情绪调控的基础性工具。例如,在教授正手切削技术时,不仅要强调动作的标准性,还需分析其在实战中化解对手高压或调整比赛节奏等方面的具体战术价值。
战术思维培养应作为教学的核心主线,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予以落实:如组织专项影像分析解读战术逻辑;在训练中创设针对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自身击球选择与比赛决策进行复盘。同时,教师需适时介入辅导,传授如运用注意力锚定技术、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控制紧张水平、设立弹性目标,以及建立基于过程的胜负归因认知等核心适应技能。
2.采用情境化与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参与感和应用能力
为克服传统网球教学中存在的僵化与局限,有必要积极推动真实情境还原和游戏激励机制并重的新型教学范式。情境化教学旨在构建高度模拟真实比赛的压力环境,如设计任务制对抗练习。此模式强制学员在接近实战状态下综合调度技术动作、战术选择与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弥合日常训练与真实比赛之间的应用落差。游戏化教学设计则将重复性的技术练习转化为富有挑战的目标导向型活动。如将底线稳定性训练转化为小组连续多拍精准度竞赛,或将发球质量练习转化为分区域积分投射任务。此方式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与适度的竞争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高强度的训练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高效完成。通过真实情境还原与互动挑战的双重结合,课堂教学得以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动态能力发展场域。
网球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其价值不止于运动技能的教授。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的网球教学实践,完全可能成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的有效教育干预途径。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固化而轻心智培育、重机械操练而轻实战应用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网球教学的未来改革,必然指向一种从核心理念到执行策略的深度重构过程。(作者系阿坝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