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感:孩子成长的基石
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自信。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们内心坚信自己是被爱和被支持的,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退缩。例如,在学校里,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合作,展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同时,安全感能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减少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胆小怕事、过分依赖他人等问题,而有安全感的孩子则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会陷入过度的自我怀疑和沮丧中,而是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的陪伴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父亲角色的参与至关重要。父亲能给孩子带来如山般坚实的安全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安全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孩子 0 - 1 岁时,母亲的全身心接纳至关重要,要及时满足宝宝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比如饿了有奶吃、哭了有及时的拥抱和安抚。1 - 3 岁时,父母要鼓励孩子探索外部世界,同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强有力的后盾。3 - 10 岁时,父母应与孩子平等交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不适合的话题,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要重视给予孩子安全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信心:孩子前进的动力
(一)自信孩子的特质
自信的孩子通常具有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独立性强以及会给自己打气等特质。比如,在面对父母、老师的安排时,自信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心中有疑问就会提出来并搞明白原因。就像妈妈给孩子买衣服,若款式不好看,自信的孩子会直接说出来。在面对新事物时,他们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自信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自己给自己打气,说一些自我鼓励的话。拥有自信心的孩子更能健康快乐成长,在人际交往中更融洽,做事更容易取得成功。他们就像小太阳,散发着积极向上的光芒。
(二)打击自信的行为
父母的一些行为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过度保护孩子,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难以独立,从而失去自信。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包办,对孩子的一切都要规划,导致孩子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变得不自信。父母说沮丧埋怨的话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例如对孩子进行语言打击式教育,一点夸赞的语言都没有,会让孩子渐渐丧失自信和自尊。总把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也是不可取的,这对孩子不公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三)培养自信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是一个具有多个侧面的 “立体人”,不能总拿成绩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他们的成败。学习上,家长要多给孩子正面鼓励,民主宽松的氛围有利于给孩子的自信心加分。比如在学业上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成绩落后时一起商量解决。其次,多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交朋友,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但不必对孩子间的交往过多干涉,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自由选择朋友圈。最后,在言语和行动上多鼓励孩子。当孩子表现出不自信时,家长可以列举孩子以往成功的经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比如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时,家长可以说:“你看你以前画画也不好,但现在画得多好啊,这件事你也一定可以做到。” 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打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价值感:孩子向上的引擎
(一)价值感的意义
价值感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就像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当孩子拥有价值感时,他们会明白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认知会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去做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一个缺乏价值感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无助之中。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努力,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啃老族,依赖父母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正如电影《喜剧之王》中的男主角,在跌入谷底时,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做人毫无价值,把自己比作废物。但当他认识到自己有价值时,他便慢慢变好了。这充分体现了价值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二)培养价值感的方法
1. 学会接纳和欣赏孩子
接纳意味着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都能包容和接纳他们。当孩子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能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时,他们会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比如,当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是指责和批评,而是接纳孩子的失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也会让他们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努力提高自己。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与态度至关重要。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对自己接纳与欣赏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2. 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现在很多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帮孩子做事,导致孩子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一蹶不振,并且容易自卑。
其实家长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全方位的,当孩子在做事与付出的过程中,他才能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真的具有价值,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行动,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
当我们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时,也要把选择的权利逐步还给孩子。当他能对自己的生活和事情具有一定选择的权利时,他也会更有责任感,更有动力,更有价值感。
3. 学会鼓励和肯定孩子给他正面反馈
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要鼓励和肯定孩子,但往往方法不当。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发现亮点还要提出表扬,但表扬也是有技巧的。
尽量不要使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表扬孩子也要表扬到孩子的精神内核,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一句 “你很棒”!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化,越具体越好。
比如,孩子拖了家里的地板,我们可以说:“谢谢你,宝贝。你把地板拖得很干净,哇,我们都可以坐到地板上玩了。” 再比如,孩子见到认识的人主动打了招呼,我们可以说:“呀,你更懂礼貌了呢,看到阿姨都主动打招呼了。”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同时感受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