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齐鲁|教育的光,在照见

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庄润泽

“我想成为一座桥梁,把孔子的智慧带回非洲,也把非洲的故事带到中国。”在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上,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顾瑞秋用流利中文道出心声。

简短的致辞却是一种文化回响——“孔子”这个名字,借由一项国际奖项,穿越语言与地理,连接起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现场。何以“孔子”?因为他从未只属于中国,也从不局限于古代。

顾瑞秋与扮演孔子的演员合影。人民网 庄润泽摄

9月27日晚,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在山东曲阜揭晓:孟加拉“太阳能船上移动学校”、爱尔兰“成人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摩洛哥“二次全纳教育”项目,分别切入洪灾地区儿童教育、成人扫盲的数字入口与辍学生的制度性回归。国家不同、人群各异,未必同题同解,却在关键点上汇合到同一方向:以“有教无类”回应教育不均,让“教育为所有人”从理念走向可操作。

一个由中国提出、联合国设立、以孔子命名的国际奖项,持续二十年而历久弥新,在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塑造未来”的主张高度契合。自2005年设奖以来,孔子教育奖已表彰来自36个国家的60个项目,覆盖成人扫盲、妇女与少数族群教育、边远地区教育等关键薄弱环节,推动资源向更需要的人群倾斜,把价值宣示变成可评估的公共行动。

颁奖典礼现场。人民网 庄润泽摄

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解决当下的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新问题,对孔子思想的现代性诠释,是温故知新,也是思维活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楷说。在当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也仍然有力。孔子教育奖的意义,不只是“讲给世界听的故事”,更是“让世界用得上的方法”:把学校装上船,把课程装进手机,把离开的孩子再带回课堂,让理念落在具体的人、具体的路上。

教育不会因有没有奖项而停止,但孔子教育奖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化回应:当古老文明与现代实践接续,“教”的价值不老,“学”的力量常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明的光,不在高挂,而在照见。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