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初中的学生都有“双导师”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心事有人听,学业有人帮——

​这所初中的学生都有“双导师”

学科导师张旭在开展课业辅导。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郭妍

“张老师!这次语文期末考试,阅读理解我全对!”在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刚知道成绩的初二学生韩恩萱,攥着试卷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迫不及待地和自己的学科导师张旭分享这个喜讯。

“恩萱,你进步真大!”张旭笑着接过试卷,“接下来,我们继续努力,把写作能力提升一下。咱们一起制订暑期阅读计划,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韩恩萱的成长导师张晓雨也在一旁说:“继续加油!”

这一幕是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双导师”制度的缩影。

自2022年建校起,这所初中就以“创建一流品质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邀请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管理团队联合办学。

学校为每个学生配了“学业引路人”和“心灵守护者”。当难题困住学生时,有学科导师拆解知识点;当心事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时,成长导师会递上一杯温水,听孩子把话说完。

“过去,班主任一个人要管40多个学生的学业、思想、生活,看似啥都覆盖,实则难以精准发力。”8月17日,汉中市西高新初级中学校长张洪琪在接受采访时说,“双导师”制补上了这个短板。

张洪琪说,初中生正处在学业压力陡增、人际关系敏感的阶段,有些情绪藏在心里久了,很容易变成“心病”。如何补上“精准关怀”的短板?建校之初,“双导师”制的想法便应运而生。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学业有困惑,有人帮着学;心里有疙瘩,有人陪着解。”张洪琪说,这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给学生成长搭起向上的阶梯。

学科导师带学生“向上走”,啃下知识难点,为未来的兴趣拓展铺路;成长导师陪学生“向内看”,帮他们接纳情绪、塑造人格,培养面对挫折的“底气”。

“成长导师得有当‘树洞’的自觉。”该校老师张璋笑称,这个角色亦师亦友,更像学生的倾听者、陪伴者。每到课间和放学后,总有学生凑过来,把“和同学吵架了”“爸妈不理解我”“将来我能干什么”这类不愿跟家长说的心事,一股脑“倒”给她。

有个学生曾因家庭变故,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连上课都把头埋得低低的。张璋没有急着“说教”,而是每天找他聊两句,慢慢拉近距离。孩子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能够正视生活的变故,接受他人的善意。

“分数从来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在张旭看来,工作的任务不只是“提分”,还要帮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她会带着他们探索课本外的知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会详细讲解知识点,陪着学生一步步“爬”。

这种模式悄悄改变着教育的生态,学业进步和心灵成长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孩子现在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跟我们‘播报’学校的趣事。成长导师如何表扬她的进步,学科老师怎么帮她解难题,甚至包括今天和同学聊了什么。”八年级学生蔡宸晞的父亲笑着说,现在孩子一到假期就念叨“想开学,想老师和同学了”。

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最终化为亮眼的成绩单。今年,该校学生首次参加中考就取得了好成绩。

毕业生朱映荷考上了汉中中学。“学科老师帮助我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成长导师引导我学会处理人际关系。3年的校园生活既充实又快乐,真舍不得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朱映荷说。

在实行“双导师制”的同时,学校还创建“挺膺担当”系列课程,将立德树人融入实践,让学生实现学业进步与心灵成长。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