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文脉 共“童”传承

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儿童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建构者。记者 谢祯 摄

    集美街道办挂职干部

    晨报记者 谢祯

    暮色初合,集美岑西社区活动室忽闻腰鼓声声,一群总角小儿执彩绸鼓槌,每周五晚在此操演,步伐虽显稚拙,眉眼间却俱是飞扬神采。这寻常巷陌间的光景,恰是社区治理精微之处的生动映照——它将“社区四件事”中“一老一小”的宏大命题,巧妙化入到声声鼓点、琅琅书声之中。

    在挂职工作中,记者注意到,作为厦门市首批儿童友好社区,岑西社区近日呈上的“儿童账目”颇为可观:国学课堂坚守4期44场如春雨润物,爱心助学堂25期接力星火。9月27日刚刚完成的“月满华诞,灯映团圆”亲子活动,每周六上午举办的第二课堂“爱心助学堂”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这些活动数据最直接的体现。然而,数据的意义远不止于数量,更在于其背后清晰的治理逻辑:事有所为,聚焦于“小”。社区治理千头万绪,能精准锚定儿童需求,将资源持续投入于“未来工程”,本身就需要战略定力。专项工作方案的论证,体现的正是“事有专管”的章法,确保“儿童友好”不从口号流于形式。

    更深一层的智慧,在于“事有人心”的共治逻辑。岑西社区的可贵实践,在于它并非将儿童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建构者。那些为老旧小区绘制彩绘墙的“小小设计师”,那些手持检查表巡查消防设施的“岑团小警”,皆是社区赋权于童的明证。“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参与者”,不仅有效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还回应了一个关键问题:社区的活力从何而来?答案或许就在于此:当孩童的视角被尊重,当少年的热情被点燃,社区便拥有了最蓬勃的内生动力。

    当然,任何探索都伴随思考。当二十四节气转盘成为打卡背景,当国学课堂实行积分兑换,我们在创新形式的同时,也需警惕将童年体验过度“项目化”。社区教育的核心,或许不在于策划多少场活动,而在于是否营造了一种鼓励参与、接纳试错、滋养品德的成长环境。幸而,岑西社区提供了更丰富的样本:“小手拉大手”的助老行动,让儿童在服务中理解“老吾老”之义;“侦察兵联盟”的实践,则让责任感在具体任务中生根发芽。这便是“事有实效”的生动注脚,不在于即时反馈,而在于长远的人格塑造。

    秋风又起,新一期爱心助学堂的招募帖已悄然贴上公告栏。这看似寻常的社区服务,实则环环相扣:它链接着“集时志愿”平台,吸纳了党员、大学生、热心邻里等多元主体,共同为“社区四件事”中的“小”事业贡献力量。嘉庚书房前的凤凰木下,曾听嘉庚故事长大的集美大学学子,为社区孩童辅导功课,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闭环,就这样悄然完成——一双双年轻的手牵起稚嫩的手,共同在生活的课堂上书写着关于成长、责任与友邻的生动篇章。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30日 17:1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