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暑期班,孩子学会爱国孝顺,家长却感动哭了

8月1日早上,南京益童基金会和博爱县育本国学会一起办的“益童善行课堂”亲子暑期班,在河南博爱县热热闹闹地结束了。20天的课程,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不少东西,从经典文化到爱国精神,从手工制作到孝顺父母,个个都满载而归。这场面,简直像过节一样,家长们都说,孩子这假期过得值!

课程一开始,孩子们每天早上就捧着《弟子规》《孝经》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书,认认真真地读。读着读着,他们好像明白了做人得有规矩,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说。下午,老师还会放《德育故事》的视频,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做好人、做善事的故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眼睛都舍不得眨。

除了读书,唱歌也是每天的“必修课”。孩子们扯着嗓子唱《国歌》《祖国颂》,声音洪亮得能传到村口。老师说,这些歌不只是好听,更是把对祖国的爱种在心里。有一回,十岁的小明唱完《歌唱祖国》,还举着小拳头喊:“我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小模样,逗得大家哈哈笑,可心里都觉得暖暖的。

手工课上,孩子们可没闲着。他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竹扇,手指头忙得像小马达。竹扇做好后,扇面还得自己画,画山画水画花鸟,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小画家。老师说,这不光是学手艺,还得感受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美。孩子们一边画一边聊,个个都说以后要多学点传统文化。

香囊制作课上,孩子们和爸妈一起动起手来。挑布料、穿针引线、塞香料,忙得不亦乐乎。小红的妈妈说,孩子平时在家不爱干活,这回却抢着帮她缝针,母女俩边做边笑,感情都拉近了不少。老师在一旁说,这就叫“孝道”,不是光嘴上说爱爸妈,得用行动证明。

书法课也让孩子们着了迷。拿毛笔、蘸墨水,写下“爱国”“孝顺”几个大字,孩子们写得歪歪扭扭,可个个都特别认真。小刚还偷偷把写的字拿回家,贴在床头,说要每天看一眼,提醒自己做个好人。老师笑着说,书法不光练字,还能让心静下来,学会做人的道理。

劳动教育也没落下。孩子们跟着老师去院子里种花、拔草,干得满头大汗却乐呵呵。有一回,小丽不小心把花盆打翻了,土撒了一地,她愣是没哭,自己默默捡起来。老师夸她懂事,说劳动就是让人学会不怕苦、不怕累。

这次暑期班,南京益童基金会下了大功夫。他们说,孩子不光要会读书,还得有爱国的心、孝顺的行动、劳动的习惯。博爱县育本国学会的曹会长也讲,他们想让孩子们在学经典的时候立下大志向,在做手工的时候爱上祖国,在干活的时候明白孝顺的道理。这些品质,就像种子,种在孩子心里,长大后会开花结果。

数据也挺有说服力。据基金会统计,这次的暑期班有200多个孩子参加,课程满意度高达95%。家长们反馈,孩子们回家后变得更懂事了,有的还主动帮着做家务。有一位妈妈说,儿子以前只知道玩手机,现在却开始问她“老祖宗的故事”,这变化让她又惊又喜。

课程结束了,可大家还意犹未尽。家长们在微信群里聊,孩子们也在讨论什么时候再来上课。有人说,这20天不光是学知识,更像是一场让孩子们爱上祖国、学会做人的旅行。基金会说,接下来他们还会办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

这事儿让人挺感慨。孩子们在暑假里不光玩得开心,还学会了爱国、孝顺、劳动这些大道理。以后他们长大了,可能会想起这个夏天,想起自己唱着《国歌》、写着书法、做着香囊的日子。这样的教育,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一棵小树苗,慢慢长大,撑起一片天。你说,这样的假期,是不是比整天刷手机有意思多了?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