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德传统“仁和”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启示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本文转自:中国改革报

□ 黎永红 张江华 罗光强

于珺 邓倩

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疏于对医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全面培养,导致部分医务工作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自觉地陷入“重病轻人”“技术至上”的误区,缺乏对患者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整体关怀,进而影响了医患关系、制约了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医德理论中的“仁和”思想强调,“仁”代表着医者内心的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和”则体现了追求和谐的状态,包括医患之间的和谐、患者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能为弥补现代医学教育之不足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医传统“仁和”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并深入探讨其融入现代医学教育的路径与具体方法。

中医医德中传统“仁和”思想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启示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治而不仁,无以守位,无仁则无位,无位则无以谋政。仁爱之心是协调处理物我关系与人己关系的人文关怀精神。“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孝亲推至爱民,由爱民推至惜物,则仁爱之心普照万物。在中医的传统观念中,行医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道德实践,医生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病人的健康和痛苦,因此必须心怀敬畏之心,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极度认真和细致,尽最大努力去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仁”还体现在医者与患者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言语要温和、态度要诚恳,让病人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和温暖。中医历来强调“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正是要求医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将治病救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和使命,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医几千年的发展。

“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医生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感,具体体现为:中医传统中特别强调“普同一等”“同施仁爱”,即对所有病人应一视同仁。在古代,许多儒医不仅为达官贵人诊治,也常常无偿为贫苦百姓看病,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仁”的最高体现之一。

此外,医生还需具备清廉正直的品格,不贪图财物,始终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目的。历代著名的医家都坚持以德行医,以仁心待人,从而赢得了患者的深厚信任和社会的广泛尊敬。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不仅塑造了中医行业的良好形象,也为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观念的淡化。中医的“仁和”思想强调,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医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健康,医生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身心的整体需求,鼓励医者在日常实践中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从而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仁和”思想还为现代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医历来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高度契合。未来,应当将“仁和”思想融入医学教育、医疗政策和服务实践中,努力构建一种更加公平、更加人性化、更可持续的医疗模式。

传统“仁和”思想融入现代医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增设“仁和”模块,强化人文素养。在现代医学教育中融入传统“仁和”思想,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的“仁和”模块,具体包含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开设“中医伦理学导论”“儒家思想与医学人文”等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传统医籍中的相关论述。如《大医精诚》等经典文献的解读、历代名医的行医故事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学习后能够理解“仁”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医学实践的根本准则。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代医疗环境中践行“尊重生命”“普同一等”“清正廉洁”等原则,并通过撰写反思报告、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仁和”思想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二是开展以“仁和”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学校应当定期举办以“仁和”为主题的讲座和沙龙活动,邀请资深医者、伦理学者、患者代表参与交流;安排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实习,接触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学习如何一视同仁地提供关怀。学生不仅能从理论上认识“仁和”思想,还能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加强临床模拟实训,践行“仁和”准则。将“仁和”思想融入现代医学教育,学校需要为学生搭建高度仿真的医疗环境,可以模拟诊室、急诊室、病房,设置一个场景: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学生需要作为医生在技术方案和患者实际情况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体现出“仁爱救人”和“不贪财利”的准则。

实训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技术操作,还要保持友善的眼神接触、使用安慰性语言、尊重患者隐私等,这些都是“仁和”思想的具体体现。每次模拟实训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仁和”准则。同时,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记录学生的模拟过程,并邀请教师、同行甚至患者代表提供反馈。反馈应具体到细节,包括沟通中的语气、肢体语言是否传达出关怀,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对错。如此长期下来,这种实训能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在未来真实医疗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践行“仁和”准则,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

以典范医者为引领,组建“医德+医术”教学团队。为了将“仁和”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医学教育,还需要组建一支以典范医者为引领的“医德+医术”教学团队。学校应优先聘用那些在医疗实践中体现出“仁和”精神的医者作为教学骨干,一旦入选,学校应为他们提供培训,学习如何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生动地传授“仁和”思想。

同时,鼓励这些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在外科学中强调“尊重生命”,在内科学中融入“普同一等”的理念,使“仁和”教育潜移默化。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导师制,每位资深教师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通过日常互动传递“仁和”价值观。具体做法包括安排学生跟随导师参与临床实习,观察导师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处理伦理困境,并在事后进行讨论和总结。团队应定期开展“仁和”研讨会、经验分享会,让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终确保“仁和”思想在教育中扎根,帮助医学人才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成为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医者。

传统“仁和”思想作为中医医德的核心,强调“仁爱救人”“普同一等”“医乃仁术”等核心理念,警示医学的本质是“仁学”“人学”,而非“技术学”。通过增设人文模块、强化临床模拟实训中的伦理实践、组建德术双馨的教学团队,能够在有效引导医学生掌握精湛技艺的同时,培育其敬佑生命、关爱患者的深厚职业情怀与道德责任感。后续可进一步探索“仁和”思想在全科医学、康复等更多细分领域的深化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黎永红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张江华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罗光强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珺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邓倩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重大疫情视域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医者仁心精神培育机制研究》(基金号:21XKS032)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