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陈章良 史俊伟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开启国际竞争新领域,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在赋能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的同时,其伦理风险如算法操控、隐私泄露、深度伪造等,正悄然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潜在“认知操控”也正在重塑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体系、教育范式与制度体系。本文从“为什么”融入和“怎么”融入出发,梳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伦理规制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时代价值
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人工智能已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是推进“国家安全”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AI技术若缺乏伦理约束与安全防控,将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进行网络攻击、信息渗透、舆论操纵的工具,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安全产生重大冲击。把伦理道德要求贯穿人工智能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流程,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保障公平、守护隐私、确保可控、明确责任、提升伦理认知,助力提升全社会对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视程度,引导行业朝着健康、合规的方向发展。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融入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下国家安全问题的自主辨识能力,才能更好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
提升大学生科技伦理与国家安全素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的潜在主力军,也是未来国家安全的直接守护者。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对大学生国家安全认知、价值判断、批判性思维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意识与技术伦理素养培养至关重要,而目前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侵害、算法不透明性及认知操控等领域的伦理风险深刻影响青年群体对国家安全认知塑造,对传统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造成冲击,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系统融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既能提升大学生科技伦理与安全素养,又能使其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社会稳定,更好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实践路径
贯通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体系,嵌入国家安全教育全流程。目前,高校的人工智能类课程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多为独立设置,应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通识—专业—实践”三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国家安全基础课程,普及伦理底线与安全意识;在专业教育阶段,将AI伦理原则、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归属等模块嵌入网络安全、金融安全和国防安全等相关课程,强化技术与法律、伦理的交叉理解;在实践教学阶段,通过案例研讨、实训项目和仿真演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AI技术能力、伦理判断力、安全防控与伦理责任。
建立人工智能伦理与国家安全案例库,驱动教学内容精准落地。通过设计具有科学性、包容性与普适性的“人工智能伦理+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案例和实时响应的虚拟场景(如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商业道德、网络安全等),涵盖国内外AI技术滥用、算法歧视、数据泄露、网络攻击、舆论操控等典型事件,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认知共鸣与情感认同,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伦理风险识别和国家安全教育知识构建,从而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下国家安全问题的自主辨识能力。
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国家安全教学模式,构建沉浸式学习体验。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和情境模拟等先进教学手段,将人工智能伦理与国家安全教育从抽象讲授转向兴趣驱动。例如,基于虚拟现实、元宇宙仿真与AI决策模拟技术,搭建“智能交互—历史复现—伦理思辨”三层次沉浸式教学体系,构建多场景、个性化的国家安全教育模式,采用虚拟演练仿真平台精准还原国家安全真实场景(如数据安全保护、网络攻防等),在历史复现与智能技术交互过程中引导学生批判性审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确保国家安全教育范式向深度体验与伦理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型。
构建人工智能伦理与国家安全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知识掌握度、伦理判断力、安全防控行为等指标纳入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科创项目和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国家安全意识测评工具,对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学习行为、伦理判断变化和安全意识塑造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精准量化教育范式重构效能。探索“多层级反馈—动态修正—伦理适配”优化路径,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持续改进,形成可持续动态优化的国家安全教育范式。
政策建议
建立政校企协同合作的“人工智能伦理+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高校应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网络安全和AI等相关企业,搭建“AI伦理治理—技术安全防御—国家安全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人工智能伦理规制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精准落地。
构建“人工智能伦理+国家安全教育”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志愿服务体系。搭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并设计一套线上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知识推广方案,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从课堂向社会场域延伸,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全链条、可推广的实践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使国家安全教育不再仅通过课堂“显性教育”,而在AI伦理规制背景下,深度伪造识别、数据主权意识培养、算法偏见防范等,成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新特点。国家安全教育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范式,而是融合虚拟现实(VR)、人机协同、大语言模型(LLM)、多模态大数据等先进数智技术,形成AI智能交互、情景推演和伦理风险感知等多维度国家安全教育新范式。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资助课题: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M202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