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和他们的21个瑶族孩子

本文转自:贺州日报

一对夫妇和他们的21个瑶族孩子

□本报记者 王钰 陈健悦 通讯员 雷坤金

  清晨的雾还没散尽,钟山县花山瑶族乡的山路上,便响起了童谣——那是林坪教学点的孩子们,在踩着露水往学校赶。

  林坪教学点位于花山瑶族乡林坪村委沙坪村,在钟山县的最西部,离县城约42千米;离花山瑶族乡民族学校本部约32千米,是钟山县最边远的山区学校之一。

  这所藏在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共470平方米,一栋两层教学楼、一间储物房,和一个不足60平方米的操场。这便是21个瑶族孩子的“知识乐园”,也是黎新明、杨俊连夫妇坚守的“战场”。

  “黎老师,早!杨老师,早!”孩子陆续到校,黎新明已经站在教学楼前,手里攥着书本和教学教具,这是他在这里教书的第27年,从青丝到白发,他成了教学点的“定海神针”。

  作为教学点的负责人,黎新明每天要上7节课,从语文的拼音字母到数学的加减乘除,再到瑶族文化里的传统故事,他的声音穿过教室,落在每个孩子心里。

  “这些娃都是瑶家的希望,多教一点,他们走出大山的底气就足一点。”黎新明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办公桌上的教案褶皱,那是27年里无数个夜晚修改教案留下的痕迹。

  “看到孩子们趴在简陋的课桌上,睁着渴望知识的眼睛,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杨俊连原本在钟山县城附近的小学任教,2017年的一天,她来到林坪教学点,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便下定决心陪伴丈夫,扎根瑶山,给孩子们当“妈妈”。

  从此,杨俊连便成了教学点的“全能老师”——既要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唱歌画画,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林坪教学点现有一年级和三年级共2个教学班,属隔年招生,而且这些学生年龄差距也比较明显,“小点的上厕所还要人帮忙提裤子,大点的可以打酱油满校园乱窜”,每到午餐时间,更是饭勺、饭碗乒乒乓乓,瑶语、童话叽叽喳喳……

  “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各方面还是要差一点,杨老师心疼娃,每次分餐都要清点人数,谁要是没带筷子、勺子、饭碗之类的,都会把自己的餐具拿出来给孩子们先用……”午饭时间,只要杨俊连提着营养餐走进校园,村民黎莉莉总会准时来帮忙,“杨老师会叮嘱孩子们‘慢慢吃’,还会给孩子擦去嘴角的饭粒,语气、眼神、动作非常温柔。”

  林坪教学点现校园建于1985年,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体育课是孩子们展现活力的“欢乐海洋”。

  “操场小,得把位置站好,不然跳绳时容易碰到。”黎新明笑着喊,手里的跳绳已经摇了起来。“靠边一点!”“不要怕,老师接着你!”夫妇俩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21个孩子,在这里,他们从不缺爱——黎新明会把糖果塞进孩子的口袋,杨俊连会帮助孩子缝补衣服,夫妇俩在教学点附近的家,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在林坪教学点读一年级的黎杰(化名),是个不爱说话的瑶家娃。有天课后,他攥着一个纸飞机跑到杨俊连面前,头埋得低低的:“老师,我不会写字,这个送给你,希望你飞得高高的,早日走出大山。”杨俊连接过纸飞机,眼眶瞬间红了——孩子不知道,她和黎新明早就把“走出大山”的愿望,换成了“陪娃们长大”。

  在林坪教学点读三年级的黄悦(化名)是班里的班长,成绩在整个花山瑶族乡都名列前茅。今年教师节,她偷偷在作业本上画了张贺卡,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祝杨老师节日快乐!感谢您的教导,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杨俊连把贺卡放在办公桌前,每天都会看一眼,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在教学点工作了8年的保安黎德妹,最懂这对夫妇的不易:“我来的时候,他们就在这儿了。山里条件苦,冬天没暖气,夏天蚊子多,可他们从没说过要走。”

  扎根瑶乡27年,黎新明没错过孩子们一堂课,杨俊连也没缺席过孩子们的重要成长瞬间。他们像大山里的两棵杉树,深深扎根在林坪,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黎新明和杨俊连站在教学点门口,望着孩子们回家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山路的拐角。这对夫妇知道,大山里的日子或许平凡,但只要瑶乡的孩子们能带着知识和希望走出大山,他们的坚守,就永远有意义。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