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车间无缝衔接,7名学生毕业即入职,凭啥这么牛?

陈龙站在遂宁职业学院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手握鼠标,屏幕上是一张复杂的CAD图纸。他脸上带着笑,眼神却专注得像钉子钉在屏幕上。这个来自巴中农村的大三学生,刚刚拿下吉客智能订单班的实习考核第一名,直接锁定了一份企业技术骨干的工作。7个同学跟他一样,通过考核直接签了就业合同,马上就能上手干企业的大项目。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振奋——从课堂到车间,学生们还没毕业就有了稳定工作,靠的是啥?就是学校和企业联手打造的“订单班”!

陈龙的成绩不是偶然。他从大一就选了机械设计专业,喜欢画图、搞设计。订单班让他直接接触企业的真实项目,6个月时间,他和同学每天对着吉客智能提供的图纸和标准,练CAD、调设备、搞系统调试。课堂上学的,就是企业里干的活儿。陈龙说:“以前觉得工作离我挺远,现在感觉自己已经半个工程师了!”这种培养方式就像给学生量身定做了一条直通职场的路,毕业就能干活,根本不用从头学。

订单班的厉害之处,在于把企业的生产线搬进了学校。吉客智能的工程师直接参与教学,课程内容就是企业项目,比如智能生产线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学生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干。考核的时候,陈龙和同学们直接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7个人顺利通过,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这模式就像搭桥,学校和企业之间没缝隙,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省去了磨合的时间。

学校不光跟吉客智能合作,还跟美年大健康、重庆京东方等大企业搭上了线。2025年,学校开了23门校企合作的课程,190个订单班毕业生里,87人拿了“优秀见习生”的称号,19人直接当上了技术主管。他们的起薪比普通专业毕业生高出35%,这数字多实在!企业需要啥样的人才,学校就教啥,学生学完就能干,企业和学生都满意。

除了订单班,学校还有个“微专业”的招数,专门针对遂宁的产业发展。比如,护理专业分成“老年照护”“健康管理”“母婴照护”几个方向,学生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张雪就是个例子,她选了“健康管理”方向,在美年大健康实习时,很快就上手了。因为她在学校学的技能,都是企业点名要的。她说:“感觉自己学的每一招都能用上,干活特别顺手。”这种精准培养,就像给学生发了一把开门的钥匙,直接打开了工作的大门。

微专业的好处是灵活,像搭积木一样,把大专业拆成小模块,学生学得快,用得准。比如,“老年照护”的同学直接去养老院实践,“母婴照护”的同学去社区卫生院帮忙。这些工作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近,学生干得有劲,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技能。遂宁正在建“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这些专业正好填上了人才的空缺。

学校还给学生规划了清晰的路。陈龙刚入学时选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后来通过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他发现自己更适合机械设计,果断转了方向。张雪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了“健康管理”这个热门方向。学校从学生入学就帮他们定目标,教技能,还请行业大咖来讲课,帮学生考各种职业证书。陈龙就拿了个平面设计师的证,觉得自己未来路子更宽了。

对外,学校也没闲着。老师们跑去企业调研,发现学生在苏州地铁实习时,对自动售票系统维护不熟,马上和企业一起开了门新课。遂宁的建筑企业缺BIM技术人才,学校立马加了培训。企业需要啥,学校就教啥,课程跟得上需求。2025年,学校还办了场大招聘会,104家企业来了,提供了5000多个岗位,969个学生当场签了就业意向,满意率高达97.6%!

这种“企业需求驱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的东西真能用得上。学校还建了个“走访-反馈-优化”的机制,老师去企业转一圈,回来就调整课程。比如,加了“工业视觉检测”这样的新课,直接瞄准企业的最新需求。学生学完这些,出去就是抢手货。2026届1611名毕业生里,95.34%已经有了实习岗位,这数据多硬核!

陈龙和张雪的故事,只是遂宁职业学院的冰山一角。教室里摆着企业的设备,老师里有企业的工程师,学生学的就是岗位上的技能。订单班像一座桥,微专业像一把钥匙,生涯规划像个导航仪,带着学生直奔好工作。这学校就像个“超级孵化器”,把一个个普通学生,变成了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职业教育能这么接地气,靠的就是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陈龙现在每天都在实训中心忙得不亦乐乎,梦想着成为顶尖的机械设计工程师。张雪也在健康管理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觉得自己选对了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用心,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这样的模式,让人忍不住想问:职业教育还能有多厉害?未来,这些年轻人又会闯出怎样的天地?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