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大学爆满,跨区追课成热潮,背后难题却难解?

社区老年大学火了!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南新园社区,每到周五早上,会议室里就挤满了拎着画板的老年人。74岁的高云庆老师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教零基础的学员勾勒线条,指导进阶组画静物,还得帮高阶组琢磨真人头像的画法。这间90平米的教室,成了银发族追梦的热门地儿。

南新园社区老年大学已经开了21年,累计教了4000多人。报名火爆到啥程度?新学期刚开学,180多人挤着报名,连家住四惠、红庙的老人都不嫌远,坐地铁跨区来上课。65岁的薛树兰就是其中一个。她家住鼓楼北,每次上课得坐一个小时地铁。为什么跑这么远?她直言,家附近的课不够专业,朋友推荐这里老师教得好。从零基础到画作在首都图书馆展出,薛树兰觉得自己“退休后圆了艺术梦”。

课程便宜是最大吸引力。外面一节画画课动辄上百元,这里一学期才60块,京剧、舞蹈、合唱课甚至免费。教室里,学员们热情高涨。零基础的跟老学员请教,高阶组互相点评画作,老师在旁边手把手教明暗处理,整个课堂热闹又充实。从周二到周五,国画、书法、西画、京剧、舞蹈轮番上阵,小小会议室从早到晚不闲着。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难处。社区党委书记万敏说,每年运营老年大学得花七八万,但学费只够买材料,老师补贴全靠社区党群经费挤出来。社区经费总共才20万,还要管党建、治理、民生,钱得精打细算。老师工资低,每节课100块,远不如外面培训机构。教起来还费劲,因为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年轻专业老师都不愿来。现在的老师,最年轻的都58岁了。

高云庆老师就是凭着一颗公益心在坚持。他以前是铁道部美术师,退休后从2008年开始教课,带了150多个学员。他说,钱少没关系,看到学员们热爱学习,自己也觉得值。很多老师跟他一样,都是退休后想发挥余热,硬撑着把课开下去。

场地也是大问题。老年大学没专属教室,只能借居委会会议室。平时上课,周一和周四下午得让出来开会。原来有模特、电脑、拓印课,但因为地方小、人少,好几门课都停了。万敏无奈地说,经费、师资、场地,哪个都卡脖子。

那为啥还要坚持办?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21%,他们不满足于买菜做饭,想学点新东西,过得更充实。69岁的刘福荣就是例子。8年前她走进课堂,学了京剧、书法、油画,生活彻底变了样。现在她上午练字,下午画画,晚上弹琴,还交了一群朋友,经常一起看展、写生。她笑着说,朋友都夸她衣品好了,其实是学画让她审美变高,人也更年轻。

这事儿还没完。社区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东西的地方,更是让老人找到归属感、社区更有活力的纽带。你觉得政府和社会该咋帮一把?或者你家附近有啥类似的好地方?欢迎留言聊聊!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