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怪现象:不管你多爱孩子,他也不一定会像你爱他那样爱你

小区楼下的张阿姨,唉声叹气地说:

“我和老伴这辈子省吃俭用,给儿子买房、带娃,可他现在连个电话都懒得打。”

旁边一位阿姨连连点头:“是啊,我家儿子在外面上班,一年到头说不上几句话,发消息总说忙。”

我想,很多父母在深夜里辗转反侧:为什么我对孩子掏心掏肺,怎么就换不来孩子的贴心呢?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咱们没读懂爱的“运行逻辑”。

发现一个残忍真相:不管你多爱自己的子女,不遗余力供他们上大学,把他们抚养成人,给他们最好的,他们也不一定会像你爱他们那样爱你。

为什么父母付出全部,换不来孩子同等的爱

听过一句老话:都是往下疼,没有往上疼的。

说得再直白些,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下行”爱;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上行”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也是本能。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像打开了阀门的泉眼,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这种爱不求回报,不需要学习,是刻在基本里的本能,也不计较孩子是否察觉。

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就像一棵需要慢慢生长的树,从小时候的依赖,到青春期的叛逆,最后到成年后的理解,这些都需要阅历和时间的滋养。

向下爱是为人父母的本能,向上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感悟与阅历沉淀的学习。

不是不爱,是要学会转换爱,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他最爱你,你也会把最多的爱给孩子。

一旦孩子大了,他也会有他的同学,他的朋友,甚至他的爱人,也就不会把爱全部给父母。

看似分给父母的“时间比例”少了,但这不是爱的消失,而是成长阶段的自然倾斜。

再亲的关系也要学会,慢慢的放手、体面的退场。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当个理性的旁观者,欣赏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闪发光。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期望等价交换的生意场里的事。

孩子慢慢长大,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这个不是投资生意,需要什么回报。

事实上养孩子过程中,父母已经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了。

父母的爱不需要回报,但值得感恩

每当发生“白眼狼”事件,总有人问:“为什么我付出全部,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的孩子?”

答案很简单,父母的伟大,不只在于付出,更在于指引的智慧。

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不是养出来的孩子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感恩。

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全靠父母用心培养。

聪明的父母,一边为孩子奔波,一边指引孩子“你要自己走”;也会一边蹲下身躯,一边告诉孩子“长幼有序”。

许多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的万毒,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该让孩子吃得苦,一点都不能省。

人生就是个跷跷板,孩子感恩了,我们就幸福了,但是孩子会很辛苦。孩子不懂感恩,我们就难受,但是他会活得轻松。

我闺女从小就让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现在长大了,也是一直的做下去,不用吩咐,而且特别懂得关心人。

所以不要说,不舍得孩子干家务,培养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使然。

但你再爱孩子,也不能把他捧在手心一辈子,溺爱至死。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必修课。孩子懂得感恩的过程,就是他懂得爱的过程。

孩子会用平和的心态,发现世界的真善美,戒骄戒躁,感恩他人的对自己的帮助。

心理学家认为:愿意表达感谢并擅于表达感谢的人,他们生活得更愉快。因为他们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强,满足感高。

感恩教育,不是期望孩子回报。

而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们正享受着别人的付出,他们的生活因为别人的付出而幸福。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言传身教的这支“笔”,会在不知不觉中涂抹孩子的未来。

感恩从来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都会有好的结果。

或许一个人炫富的方式有千万种,但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就是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