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顽皮地模仿“能量护盾”之后

本文转自:重庆晚报

陈凤 重庆两江新区星光礼嘉小学校

被告状的天天

我刚踏入教室,课代表小林就带着几个孩子匆匆围上来,眉头紧锁:“陈老师,你快去管管天天吧!”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涌过来:“他课间拿喷水杯追着我们喷!”“我后背都湿了!”说话间,小宇突然顿了顿,眼神躲闪着和同桌交换了一个复杂的目光,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陈老师……他、他还把水挤到自己裤子了。”他飞快地指了指裤裆部位,脸颊瞬间涨红。

我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向教室后排——天天正低头坐在座位上,校服裤子膝盖上方有明显的水渍,坐姿僵硬,耳朵尖泛着不正常的红。

转回视线,我轻轻拍了拍孩子们的肩膀,我放缓语气:“先回座位准备早读,老师了解情况后再来处理。”

敞开心扉地谈话

天天为何这样顽皮呢?可能小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儿不妥,得分三个阶段和他沟通。

第一阶段:破除防御,建立安全沟通场域

天天跟着我走进办公室,始终低着头,手指紧紧地攥着校服的拉链。

我指了指身旁的椅子:“来,天天,坐吧,咱们聊聊。”

他坐下时,身体下意识地往后缩,像是在防备什么。

我没有直接追问他,而是先递给了他一张纸巾:“看你裤子都湿了,先擦擦吧。早上跑步了吗?还是不小心洒水了?”

他仍旧低着头,没有看我,接过纸巾的手指微微有些发抖,小声嘟囔着回应我:“喝水洒的。”

“哦?”我故作疑惑地打量他的裤子,“可这水渍从大腿内侧延伸到裤脚,不像喝水洒的呀。而且同学们说你课间拿喷水杯玩了?”

天天的肩膀猛地绷紧,嘴唇抿成一条线,眼睛盯着地板上的纹路。这是典型的防御反应,当学生感受到威胁时会本能地启动“战斗或逃跑”的机制,此时如果硬碰硬只会激化对抗。现在,我应该怎样做才能降低孩子的心理壁垒呢?

我调整了下坐姿,身体微微前倾,用更温和的语气说:“天天,老师教了你四年,知道你是个聪明孩子。但今天的事有点特别,你愿意让我听听你的想法吗?也许事情不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对吗?”

第二阶段:捕捉微表情,引导情绪具象化

沉默持续了快两分钟,他的脚尖在地板上反复蹭动。见他仍然不愿开口,于是,我拿出了笔记本和笔,轻轻放在桌上:“要不这样,你要是觉得有不好说的地方,可以画出来给我看。”

这个举动似乎让他放松了些。他突然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委屈:“他们都不跟我玩!我拿水杯喷他们,他们就追着我笑……”

“所以你想引起他们注意?”我接过话问:“但为什么要把水喷到自己身上呢?那个位置……”

提到关键问题,他的脸“唰”地红透了,愣愣地望着我,然后迅速地低下头去。这时,我注意到他手腕上戴着一个奥特曼手环——这是四年级男生中流行的玩具,通常象征着对力量和“特殊能力”的崇拜。

第三阶段:用发展心理学视角解构行为动因

“是不是觉得那个地方很‘特别’?”我放缓语速,为了避免强化羞耻感,还刻意使用“特别”而非“隐私”,“就像奥特曼有秘密武器一样?”

他猛地抬起头,眼里闪过惊讶:“我……我就是想看看水能不能弹开,像动画片里那样……”

原来,他在模仿某部动画中“能量护盾”场景,误以为喷水到身体特定部位能模拟“超能力”,而同学们的哄笑让他觉得“很威风”,于是就反复尝试。

“你模仿动画片的创意很棒。”我先肯定了他的想象力,“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行为可能带来哪些问题?”他又一次低下了头。

引入“身体边界”概念

我拿出手机,打开班级群里家长前几天发的照片——上周运动会上,天天正在扶起一个摔倒的低年级同学,聊天框里,群里的家长们都纷纷为他点赞。

我指着图片问他:“你看,同学们喜欢你帮助别人时的样子,还是追着喷水时的样子?”

他盯着照片,小声地说:“帮助别人的时候……”

“现在你的裤子湿了,万一感冒怎么办?如果水喷到同学眼睛里,有没有可能会受伤?”我引导他列举行为的潜在风险,“你觉得咱们应该怎么弥补呢?”

最终我们约定:

①给被喷的同学写一张“道歉卡”,说明自己是“玩游戏没考虑后果”;

②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包纸巾放在教室,方便同学擦水;

③下周在班会课上分享“我最喜欢的动画角色是如何帮助别人”。

见他情绪平复,我拿出书架上的《小学生身体安全手册》,翻到“我们的身体隐私”章节:“你看,这些部位就像我们的‘秘密基地’,需要好好保护。动画片里的超能力是假的,但保护自己和尊重别人是真的,对吗?”

我指着书中的插图:“如果以后想玩创意游戏,可以先想想‘这个行为会不会让自己或别人不舒服’,就像你选择玩具时会挑安全的一样,对吗?”他认真地点了点头,眼神比刚进办公室时清澈了许多。

这次谈话持续了40分钟,天天离开办公室时,主动把椅子推回了原位。

和家长配合调整

当天下午,我约了天天妈妈到校沟通。考虑到家长可能产生的焦虑,我先分享了天天在学校里主动打扫卫生的事例以及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视频,再切入事件:“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其实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有点偏差,我们可以一起帮他调整。”

当妈妈惊讶地表示“他在家也喜欢模仿动画”时,我拿出了他课间拿中性笔自己制作的“发射器”:“他真的是个很有创意,动手能力也很强的小朋友。也许我们可以引导他把创意用在更合适的地方,比如参加我们的科技小发明比赛?”

我们共同制定了“家庭——学校”联动计划:

①家长在家陪天天观看动画时,同步讨论“哪些行为可以模仿,哪些需要注意”;

②我在班级设立“创意工坊”角落,鼓励天天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些“安全又有趣”的小发明;

③进行“身体安全”主题班会,用角色扮演游戏强化边界意识。

正向引导的心理学反思

第二天,天天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喷水杯改造方案”——在杯盖上画了“禁止对人喷洒”的标志,并附上一张便签:“陈老师,我以后想发明能浇花的自动水杯。”

回顾整个与天天沟通的过程,并见证天天变得更为阳光向上的过程,感觉心理学策略的运用如同精准的“沟通脚手架”:

1.情绪疏导优先于事实追问:通过非评判性语言化解防御,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而非“被审判”;

2.发展性视角解构行为:不将儿童行为过度成人化解读,而是从认知发展阶段寻找根源;

3.正向赋能替代否定批评:用“创意引导”替代“禁止命令”,让教育成为“可能性的开启”而非“错误的堆砌”。

作为班主任,每一次谈心都是一场心理博弈,而心理学知识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沟通的技巧,更是看见孩子内心世界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既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也要聚焦学生的每个细微反应下的心灵密码。

当教育从“纠正错误”转向“理解成长”,师生对话才能真正成为心灵共振的桥梁。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