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就是搞歧视?家长和老师激烈争论

关于“分层教学”的激烈争论,从问政平台,吵到了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家长们近期的一个热点话题。

反对者认为“分层”就是搞歧视,“凭啥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支持者则认为,“分层”其实是因材施教,“50分和90分的学生,肯定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分层教学并不是新事物。纵观全国各地,都先后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可以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去完成‘因材施教’的目的”。

从那以后,不少学校都开始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有的学校实行作业分层,有的学校从年级段分层,也有的学校几个班一起进行分层。

对于最近家长圈里的热议,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分层教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或许出在了信息透明度和沟通上。

分层教学是怎么分的

到底是歧视还是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搞分层教学?

成都某中学资深班主任是这样概括的:传统课堂有一句话,叫“抓中间带两头”,即老师的教学永远都是瞄准中间80%的大多数人,而前10%和后10%都不是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重点顾忌的对象。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讲深了,有人听不懂;讲浅了,又有学生会“吃不饱”。

尤其是在全面实施摇号录取、均衡分班之后,同一届的学生更是差异显著,以150分满分为例,有人考70 ,有人考140,这样的学生也要用一套模板去教学吗?

显然,这就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育人。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70分的学生可能是补差,140的学生则要注重培优,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

以成都最早实行分层走班的某公立学校为例,早在2014年,学校就开始实行走班上课、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私人定制”课表。

具体的分层方法,是对语、数、外、物、化分层、分类整合。这五个学科学习强度大,个体差异大,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学校对文科进行分类+分层整合,对理科进行分层整合,各学科内部进行3—6年(初高中一体)一体化整合。

以理科为例,初一的数学分为1、2、3等三个等级,数学1针对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加强的学生,数学2针对大部分有基础的学生,数学3则针对自学能力较强、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分层的标准,不只是成绩分数,也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特长。

以语文科为例,在这所学校,原有的初中语文课被改造成了基础语文、初中现代文基础阅读、初中文言文基础阅读、初中记叙文基础写作、初中议论文写作、经典名篇欣赏、演讲与口才、古典诗词欣赏等7门课。阅读好的同学可以选修现代文基础阅读或文言文基础阅读课程,写作好的同学则可以选修经典名篇欣赏课。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就产生了两种班型:行政班,教学班。

行政班按照官方规定“班额、生源、男女比例等基本均衡”的原则均衡分班,班里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教学班则是针对不同等级学生分别开班,学生根据测试的成绩分别去不同的班上课。

这样的分法保证了把知识掌握水平在同一个阶段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方便老师针对性进行提优或补强,避免部分学生觉得在“听天书”,部分学生又觉得老师教得太简单的情况。

此外,一些学校还利用自习课等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额外培训,比如面向拓展层的辅优班,面向基础层的提高班等等。

从教育学的角度,这个做法也更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要基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难度适当的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既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又不会因为挑战太难而打击积极性。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变相的“重点班”、“快慢班”吗?这是一个重大认识误区。

分层走班与传统“快慢班”最大的区别就是,传统的快慢班简单粗暴地把学生分三六九等,资源和待遇上不同等对待,而分层教学是在客观看待孩子差异的情况下针对性扬长补短。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英语好,数学差,那么他该进快班还是慢班呢?

按照分层教学的思路,他的数学课可能要去C班(慢班),但他的英语课可能要去A班(快班)。这样做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充分考虑了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科、弱势科,把大家分散到不同教学班,就很难产生“你是优生”“他是差生”的标签,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强项、弥补弱项。

既然是好事,为啥家长要投诉

大家到底在担心什么

 

无论是理论支撑,还是现实探索,分层教学都在教育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有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的数据显示,实施分层教学后,全年级整体分数都是“往上涨了的”。

既然是好事,为啥家长们反应那么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信息不对等、不透明。

大多数家长对分层分班的第一直觉,都会认为“好班的老师更好,差班的老师更差。”

因此,“分层教学不公平”,成为了投诉最多的原因。

但事实上,很多想通过分层教学搞因材施教的学校直接就在制度上杜绝了这一点。比如成都某大热门中学的初中部,每个班的老师搭配,是通过抽签进行匹配的。

还有老师告诉我们,与家长的想象完全不同的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提升学生成绩,许多学校反而还会安排资深教师负责基础薄弱班级的教学。

这个说法,在某教育系统专家处得到了证实。这位专家告诉我们,据他的调研显示,学校毕竟也面对着升学考评,所以不敢也不能真的就彻底放弃差生,甚至,反而要在他们成绩提升上花更多功夫,“学生成绩不理想,再让差的老师去教,怎么可能提升?只有用更好的老师去教,才能实现整体成绩提升。”

这位专家还介绍,目前很多学校还流行一种教师分配方法,比如有的老师培优很厉害,那这位老师就去“快班”教尖子生,还有的老师很有耐心,教学方法上也特别擅长补差,那这位老师就去“慢班”。“分配标准是看每个老师的特点,而不是简单把老师分为好老师、差老师。”

师资上均衡了,家长们还有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开窍晚,会不会一直在慢班里被耽误了?

专家表示,目前很多学校的分层教学,都提供了“自由流动”的机会,一个学期调整一次。采访中,还有学校告诉我们,他们甚至是采取半学期为一个调整周期,也就是每半个学期,会根据学生成绩重新进行分班。

 

专家建议

学校要主动跟家长统一战线

 

对于最近的热议,不止一位专家提到,其实大多数学校的分层教学,在制度上都很成熟和完善了,也得到了多数家长的支持。

但为啥还是出现了争议?

某资深教科院专家表示,问题或许出在了信息差。也就是说,“学校做的,和家长想的,出现了不对称。”

比如,有的学校不主动解释、或解释不够充分,随便发个通知就完事,这就很难不让家长展开遐想,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象出来的结果,认为学校在贴标签、搞歧视。“如果多把家长请进来、做法亮出来、道理讲出来,相信大多数家长也能明白,分层教学不是歧视,而是教育公平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比如有家长的投诉某学校“只管优生,不管差生”,但据这位专家了解,这所学校除了针对快班的辅优课程,也有针对慢班的基础课程。

综上,不止一位专家都提到了几点相同的建议:

首先,学校要对家长宣讲到位,主动跟家长统一战线,让家长理解分层教学的原因;

其次,要引导家长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接受孩子某个方面的暂时落后,与学校一起为孩子补上短板;

最后,则要把分层的标准、师资的配置、流动的周期这些家长关心的规则理得更清楚透明,向家长公开。

当然,也有专家提到,家长们也应该主动多和学校沟通,不应该轻易把自己置于学校的对立面。

“总之,教育是最能牵动社会神经的一个行业,因为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家长和学校之间,更应该多一份体谅,多一些沟通,争吵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学校也更应该提前把握家长的顾虑,让信息更公开,让流程更透明,尽力在公平与效率、个体和整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注:文中图片均源自视觉中国

文  吕文豪 张佳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