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方阵听见爱

本文转自:绥化日报

无声方阵听见爱

绥化学院听障生军训背后的融合教育故事

文/摄 全媒体记者 宋博文 王宏妍 李欣杨

2025年9月12日,绥化学院体育场,一年一度的军训汇演如期而至。

当一支特殊的方队走向主席台时,全场骤然变得不同寻常。没有教官嘹亮的口令,只有指挥员手中挥舞的红绿双旗。旗角划破空气,便是命令。

“齐步—走!”“正步—走!”——所有这些指令,被精炼成一套独特的视觉语言。方阵中的近百名新生,目光如炬,紧紧锁定跳动的旗尖。他们的脚步砸在地上,发出整齐划一的“嗒嗒”声,气势如虹,每一步都踩得无比坚定。

表演结束,高潮降临。按照惯例,此刻应是人声鼎沸、掌声雷动。但全场师生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做出了同一个动作:数千人齐齐将双手举过头顶,张开十指,快速摇动。

这是一种在听障文化中代表“最高赞誉”的肢体语言——无声的掌声。屏幕前的数千万网友瞬间被击中,评论区留下那句:“看似鸦雀无声,实则震耳欲聋。”

“震撼”绝非一日之功。如果故事止于一场成功的军训,那它仍只是一个温暖的片段。绥化学院的真正非凡之处,在于其长达12年的系统性构建。

作为全省唯一兴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绥化学院2013年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大学生,并在2015年,将听障生招生规模扩大至每年50人,也是在这一年,学校首次组织听障大学生组建专属军训方阵,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同在操场上接受意志的磨砺,在集体训练中收获归属感与成长力。

对听障生而言,这份“震撼感”的背后,是远超普通军训的挑战与付出。

对此,一支由特殊教育专业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10余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主动加入到“无声方阵”的训练保障中。24级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周可心便是其中一员,她介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听障大学生看懂教官对‘稍息’‘立正’‘齐步走’这些动作所对应的旗语,帮助大家把旗语和实际训练要求对应起来,顺利完成踢正步、队列转向、方阵集合等环节。”

军训,只是他们融入大学的第一步。在绥化学院,融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学校通过选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组成的“1+1”志愿者服务队,会带听障生熟悉校园、参与迎新晚会排练与社团活动,帮他们快速融入校园环境,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听障大学生关怀帮助的同时,也营造了全纳校园文化,促进聋健融合,实现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和听障大学生双向成长。

特殊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卜凡秀介绍,学院针对听障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电子商务三个本科专业,并创新实施“专业+特技+创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听障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打造麦秸画、漆器工艺、新媒体营销、平面设计等14个特技工作室,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职业技能,为他们未来就业创业筑牢根基。

卜凡秀说:“我们做的,不是把他们简单地‘收’进来,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学’得好、‘走’出去。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和健听大学生同等竞争的能力和信心。”如今,绥化学院听障大学生年招生量已增至100人,在校生近400人,累计培养毕业听障大学生600余人,就业率每年逐步提升,为许许多多“折翼的天使”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成长成才。

采访最后,一位听障大学生在手机上用力地打出一行字:“我‘听’见了,那是我听过最响亮、最温暖的掌声。在这里,我们没有不一样。”

无声世界,回响阵阵。这回响,是脚步砸在地面的声音,是旗帜舞动的声音,是双手摇动的声音,更是一所大学、一个社会,用12年时光默默书写“平等”二字时,笔尖划过纸面的坚定力量。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8日 14:0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