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我很反感这3类家长,当然也不喜欢他们家的孩子,对照看看你中了没?

上周约了闺蜜老王去逛街,没曾想发生了一件事,把身为初中班主任的老王气坏了。

我们在奶茶店聊天时,突然传来一阵摔东西的响声。

转头一看,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正对着旁边的妈妈发脾气,奶茶被推到地上,溅出的水渍洒了一地。

而眼前的女人看着这一幕,没有生气,反而小声解释着。

但男孩根本不听解释,还不等女人说完,便抬脚往出口走,路过清洁阿姨时,还不耐烦地一脚把拖把踢开,害阿姨差点摔倒。

女人慌忙捡起地上的杯子,一边给清洁阿姨道歉,一边小跑着追着儿子……

看完这一幕的老王,握着杯子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白了。许久后,她长长叹了口气:“你看这孩子的样子,就知道家里平时怎么教的。唉,说实话,有的家长我是真怕,接触起来心很累。时间久了,连带着看他们家孩子,心里都忍不住……啧,有点复杂。”

我没太明白,她进一步解释道:“很多时候,遇见熊孩子在父母面前嚣张时,我们总是下意识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但其实,孩子的问题一般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的高度,成就孩子的高度;父母的格局,拓展孩子的格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可惜,很多父母不懂,反而用自己自以为的“好”,给孩子的成长挖了坑。

 01 

“甩手掌柜”型家长:

养出毫无责任感的“废铁娃”

“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 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感觉很耳熟?老王带的上一届学生小昊,父母还真就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刚上初中时,小昊上课根本不带课本,作业更是不做。老王跟小昊沟通了很多次,可小昊就是不改。无奈之下,她打通了小昊妈妈的电话,希望她能够督促小昊在学习上用点心,然而小昊妈妈的回答却很扎心:“老师,我每天加班到半夜,真的没空管他学习,您多督促督促就行。”有次班级组织研学实践活动,要求家长陪同完成社会调查,小昊爸妈只在群里回了句“没空”,就让孩子自己随便应付。看着小昊拿着网上抄来的报告糊弄过关,老王忍不住联系家长。可没想到,她得到的回复却是:“这种活动不就是走形式吗?学好课本知识才重要。”后来,小昊因多次逃课被记过,他的父母才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可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一开口却说:“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你们怎么能让他养成这种坏习惯?”现实生活中,这类“甩手掌柜”的父母还不少。孩子的历史小论文拖到截止日才熬夜抄完,家长说“反正我们做完了,老师会给分,差不多就行”;孩子和邻居家小孩打架,家长也是一句“他在学校听话就行,在家闹点没事” 就打发过去;老师在家长群里发的通知,十天半月不看一眼,被问起就说“工作太忙,没留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不管不问”,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不见底。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建立责任认知。如果父母总把“没时间管”挂在嘴边,孩子就会觉得“我的事情不重要,不用认真对待”。久而久之,敷衍了事成了习惯,到学校后,这些孩子就成了典型的“废铁娃”:作业要么抄要么不交;上课迟到还一脸理直气壮“没睡醒”;遇到困难马上放弃,理由是“我本来就不擅长”。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曾说: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之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真正的养育,并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万事大吉。而是每天花十分钟问问孩子在学校的趣事,让他知道有人在乎他的生活;是看到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时,陪着他克服不良习惯,保持积极努力向上的姿态。别让没时间成为借口,也别让甩手掌柜的心态,毁掉孩子的责任感。毕竟,父母今天的“上心”,才能换来孩子明天的“靠谱”。

 02 

“直升机”式家长:

教出毫无主见的“提线木偶娃”

既然说父母要多用心关注自己的孩子,那么这种关心,是否越多越好呢?其实也不然。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种与“甩手掌柜”型父母完全相反的家长。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头顶,总是事无巨细地管着孩子,大大僭越了孩子与父母的界限。这种举动,看似十分关心,实际上却在爱与焦虑中,亲手剪断了孩子独立思考与自主行动的翅膀。老王跟我提起了班上的女生晓晓,例子格外典型。晓晓的父母是旁人眼中的模范家长:孩子出门衣服要经他们手搭配;作业哪道题先做、用什么方法解要过问;连书包里每本书的摆放顺序都有规定。晓晓自己的事情,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升学选择,他们都会安排得明明白白。身边人劝他们要适当放手,晓晓妈妈却总是说:“孩子太小,不懂选择,我替她盯着错不了。等她大了自然就懂事了。”看起来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吧?但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弊端就出来了。到学校后,晓晓就像个“提线木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一举一动都要等着别人的指令,一旦失去指引,就会陷入迷茫和恐慌。面对老师提问,她第一反应是紧张地看同桌或等别人答案,仿佛自己张嘴就是错;班级活动选什么项目?她永远犹豫不决,怕选错被笑话;遇到稍微需要变通的题目或小组里出现意外情况,她立刻慌了神,只会手足无措地看向老师或干脆愣在原地。这种状态让老王很是崩溃,甚至不知道如何帮助她。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前青春期是孩子形成独立思维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尝试和犯错来认识世界、建立自我认知。如果父母总是剥夺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孩子就会觉得“我不行,我必须依赖别人”,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独立面对世界的底气。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

“越早把你的孩子当成大人,他越早成为大人”。

孩子从出生那刻起,就是个独特的个体,而不是父母任何一方的附庸。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事无巨细的包办,而是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过度保护或轻视孩子的自主意愿,反而会延缓其成长;而给予信任与适当的“成人式”尊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快完成从孩童到成人的蜕变。别让“为你好”成为操控的借口,也别让“直升机”式的呵护,把孩子变成失去灵魂的提线木偶。

 03 

“盲目护短”型家长:

惯出毫无是非观的“霸王娃”

如果说前两类家长的问题在于责任的缺失或边界的越位,那么“盲目护短”型家长则是在一件件小事情上,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观。从教二十多年,老王见过太多因家长盲目护短而让孩子逐渐迷失是非的案例。她常说:“家长护短的手伸得越长,孩子离正确的道路就越远。”听老王这样说,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那则冲上热搜的“上海交大学生被打”视频,里面家长的做法简直是把护短演绎到了极致。当时,一名男学生在操场正常锻炼时,被一颗突如其来的足球重重砸到后脑勺,耳机和眼镜瞬间也随之飞了出去。男生忍着疼四处张望,最终确定了踢球者是两名小孩子,于是,他便朝着两个孩子走去。可没承想,这时孩子的家长突然出现,不仅没道歉,反而责怪起了这名学生。随后双方发生了语言冲突,几秒钟后,男学生因体力不支倒地。但孩子家长不仅没有将男孩及时送往医院,反而不断地用脚猛踹男生。

渐渐地,围观学生越来越多且不停拉架,但家长仍毫无收敛。直到好心学生叫来120,这场闹剧才结束。这件事情中,让人愤怒的点在于,视频中的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不是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而是盲目袒护,将矛盾无限放大。如此行为,不仅伤害了男大学生,更是给自己的孩子做了错误示范,看似是保护,实则是在把孩子推向深渊。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有理,别人都得让着自己,一旦不如意就撒泼打滚、蛮横无理,就像个小霸王一样,眼里没有规则,心中没有是非。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曾说过,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建立“自我效能感”和基本是非观念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公正反馈至关重要。孩子需要体验行为的自然因果,需要感受道歉的勇气和弥补的力量,这才能够帮他们更好地塑造健全人格。盲目的袒护,不是在保全他,而是在加速他坠落的进程。真正的爱,绝非是对过失的视而不见或强行洗白,而是在风雨来临时,陪伴他一同面对、理解并修复。这需要敢于承认孩子的不完美,敢于让孩子品尝独立承担后果的滋味,敢于在爱孩子的同时,更爱那个公正与规则所构建的安全世界。如同古人所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的职责,非但要“养”,更要“教”;非但要“教”,更要“教之以方”。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曾说: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任务。”

教育孩子就像培育一棵大树,学校是提供阳光雨露的外部环境,家庭则是扎根的土壤。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家长与学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过程。家长不必做全能的“直升机”,也不能当缺位的“甩手掌柜”,更不该做是非不分的“护短者”,而是要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方向,在孩子犯错时指明对错,在孩子受挫时给予力量。愿每一位家长都能跳出错误的教养模式,用理性的爱滋养孩子的心灵,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既有抵御风雨的能力,也有明辨是非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