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语文课变“宝藏课”,从不背课文,学生却抢着发言

李婷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粉笔灰轻轻沾在她的衣角,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她抱着一摞作业本,步子轻快,像个忙碌又开心的“大家长”。在甘肃庄浪县第二小学,她的名字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因为她让语文课变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

课堂上,李婷从不给标准答案。她会抛出一个问题,比如“课文里的小男孩为什么难过”,然后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有的孩子说得结结巴巴,有的答案完全跑偏,但她从不批评。她会笑着说:“你这个想法真有意思,咱们再想想别的可能。”孩子们从一开始不敢举手,到后来抢着发言,课堂变成了他们的主场。

李婷有个特别的习惯,喜欢把复杂的课文拆成小故事讲。比如教《草船借箭》,她会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诸葛亮,站在船头该怎么说服敌人。孩子们一边演一边笑,课文的内容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样的方法让语文课不再枯燥,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后排大王”都开始认真听讲。

她的学生董俊圻说:“李老师的课太好玩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讲自己的想法,就算说错了,她也会鼓励我们继续试。我现在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这话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是李婷花了无数心思。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发光。

李婷不只教语文,她还教孩子们做人。她常说,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心和心的交流。班里有个叫小明的男孩,平时沉默寡言,成绩也不好。李婷发现他喜欢画画,就让他帮忙设计班级的黑板报。慢慢地,小明开始主动和同学说话,成绩也一点点提高。李婷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小树,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但只要用心浇灌,总会开出自己的花。”

在班级管理上,李婷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她会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班规,比如值日生怎么排,图书角怎么布置。孩子们觉得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干活特别积极。一次,班里有个同学忘带红领巾,急得眼泪汪汪,李婷从抽屉里拿出一条备用红领巾,笑着说:“没事,老师这儿啥都有。”孩子们私下都叫她“哆啦A梦老师”。

李婷的办公室像个小杂货铺,创可贴、梳子、糖果,样样齐全。每天早上,她比学生到得还早,帮着解答作业难题。放学后,她又会留下来和家长聊孩子的情况。同事朱秀婷说:“李老师每天忙得像陀螺,但她从不抱怨。她的抽屉里装的不仅是杂物,还有对孩子们的爱。”

李婷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她设计的语文课,条理清晰,环节紧凑,同事们看了都说“学到了”。她还经常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分享经验,帮其他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县里的教学比赛,她拿了两次一等奖,但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她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们学得开心一点,成长得更好一点。”

在李婷看来,教育就像种庄稼,播下种子,耐心浇水,总会看到收获。她的课堂不只是教知识,更是在教孩子们如何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一次公开课后,一个学生跑来说:“李老师,我以后也想当老师,像你一样。”那一刻,李婷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的故事在庄浪县传开了,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进她的班。有人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累是累,但看到孩子们一点点变好,我就觉得特别满足。”她还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慢慢来,得用心来。

李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好的老师不只是教书,更是用心陪伴孩子成长。她用自己的方式,让语文课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宝藏课”。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背诵,只有满满的鼓励和欢乐。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呢?

在中国,像李婷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默默付出,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点亮孩子们的未来。他们的故事或许不惊天动地,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一个个孩子的命运。教育,就是这样一件温暖又伟大的事。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