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坚守乡村小学,他让破旧校园变新颜,学生考上名校

在海南定安县龙河镇菉林村,群山环绕的村子里,有一所小学校,名叫菉林小学。每天清晨,校园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读书。而这所学校的灵魂人物,是一个叫黄旺慈的老师。他在这片乡村土地上,默默坚守了30多年,把一所破旧的小学,变成了如今绿树成荫、充满活力的地方。

黄旺慈是个普通人,却干着不普通的事。30多年前,他来到菉林小学当老师,那时候学校条件差得让人心酸。教室屋顶漏雨,操场就是一片泥地,教学设备几乎没有。可他没抱怨,而是卷起袖子干。他白天教书,晚上写申请,跑去县里、镇里找支持。2014年,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学校建起了新教学楼,操场硬化了,还添了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孩子们终于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脸上笑开了花。

教学质量是黄旺慈最看重的事。他不光是校长,还亲自教毕业班的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每周,他至少听5节课,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怎么教得更好。农村孩子基础弱,学习习惯也不好,他就带着老师们想办法,搞了个“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的模式。成绩差的孩子,他单独开小灶,手把手帮他们补基础。慢慢地,学校的成绩在全镇农村小学里排到了前面。2020年,学生程雯静考上了海南中学,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大家都为她骄傲。

菉林小学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浓浓的爱国氛围。黄旺慈觉得,孩子们得从小知道国家的历史和精神。他在学校建了红色文化长廊,带学生去定安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还请老党员来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每周,学生们会在长廊里讲党史小故事,校园里满是朝气蓬勃的景象。黄旺慈常说:“红色基因得从小种在孩子心里,他们长大了才能有信念。”

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特别多。黄旺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他建了留守儿童档案,定期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学校还设了个“爱心小屋”,放了衣服、学习用品这些必需品。老师们轮流当“爱心爸妈”,陪孩子们玩,帮他们解心事。曾经有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变得孤僻,成绩也下滑。黄旺慈每天抽时间陪他聊天、打球,鼓励他参加活动。后来,这孩子慢慢开朗了,成绩也上去了。这样的故事,在菉林小学还有很多。

黄旺慈不光关心学生,也特别重视老师们的成长。他组织老师参加培训,还请专家来学校指导。不少年轻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成了教学能手,有的还在比赛中拿了奖。学校的教师团队越来越强,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黄旺慈常说:“老师强了,学生才能更好。”

作为校长,黄旺慈还把党建工作带进了学校。他觉得,党建不是空话,得实实在在融入教学。他组织老师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成立了党员先锋队,设了“党员示范岗”。疫情期间,他带头当志愿者,帮村里做防控工作。他的行动,让老师和学生都看在眼里,觉得党员就该是这样冲在前面的人。

黄旺慈的生活特别简单,衣服穿得朴素,从不收家长的礼物。他常说:“当老师,就得干干净净做事。”他的敬业精神,成了全校师生的榜样。每天早上,他第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30多年,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学校。

菉林小学的变化,离不开黄旺慈的坚持。以前,村里人觉得孩子读书没啥用,很多人早早辍学打工。现在,家长们看到学校的成绩,纷纷把孩子送来读书。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考上了好中学,有的甚至上了大学。这让村里人开始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

黄旺慈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他拿过“海南省扫除文盲先进工作者”“优秀乡村校长”等荣誉。可他从不在乎这些光环。他说:“我只想让孩子们有书读,有出路。”如今,菉林小学已经成了当地的骄傲,学生们在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中屡屡获奖,学校也成了区域特色学校。

30多年的坚守,黄旺慈用行动告诉大家,教育是乡村的希望。他不只是个老师,更是个点亮孩子未来的引路人。在他的带领下,菉林小学像一棵大树,扎根乡村,枝繁叶茂。孩子们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带着梦想走出去。而黄旺慈的故事,也让大家思考:教育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乡村振兴的路上,教育又能带来什么改变?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