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从“被气哭”到“被记住”
—— 一个青年英语教师的破局笔记
■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管天宇
粉笔头划过一道抛物线,精准砸中教室后墙的黑板报时,我终于认输——正式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的第三周,我的“课堂纪律守卫战”全面溃败。
2021年9月的天气,秋老虎正凶,恼人的蝉鸣仍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嘶鸣。初二(1)班的电扇咯吱作响,颤颤巍巍来回吹着风,却吹不散空气中躁动的火星。前排女孩正拿着小镜子整理刘海,后排男生用竹棍挑着校服当旗摇,汗湿的衣衫宣告着课间刚结束的“恶战”。“CLASS BEGIN!” 我的声音淹没在吵嚷里,像一根卡在喉咙里的鱼刺。
“老师,别喊了!”课代表李浩翘着二郎腿,校服随意卷着袖子和裤脚,“除了老班的课,我们都这样。生物老师都说我们是一群荒草,再费力也长不成玫瑰!”
“种豆得豆!”有人接话,随即哄堂大笑。
我装作没听见,匆匆上完课。下课在厕所隔间,听见女生议论:“英语老师又被气哭了。”“啊?我们也没干什么,她太脆弱了吧。”
回到办公室,拿着教案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掌心被笔头戳得生疼。三周以来的一切,都像迎面给了我一记耳光。大学里学的理论、无数次无生试讲和模拟展示,所有曾以为万全的准备,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那天夜里,我在台灯下翻着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所有设计都基于预设目标,却从未真正观察过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不是标准的“教学对象”,不是冰冷的“学情分析”,而是带着鲜活生命的个体——生于广袤山野,是一株株蓬勃而绝不雷同的花。
转机来得猝不及防。一天听力课上,短片里的金发男孩说:“My dad is a truck driver。”最后一排突然传来椅子倒地的巨响,总在睡觉的王磊站了起来:“我爸也开大货!从兖州到广州跑一趟赚五千!”全班哄笑,我一边喊“安静”,一边捕捉到他眼中转瞬即逝的亮光。
“王磊,敢不敢用英语聊聊你爸这趟行程?”我甩出一个台阶,顺势挑衅。他愣住,随即拿过皱巴巴的草稿纸,一边画线路图一边喃喃:“兖州到广州走高速,先拐去日兰经济宁、菏泽……”他说得慢却有条理,当简易地图在纸上成形时,全班第一次安静得像按下暂停键。
“太棒了!”我难掩喜悦,“能用英语表达方向和位置,还能画这么清楚,大家给王磊鼓掌好不好?”掌声雷动中,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什么,我经常没事就画我爸的路线,早就烂熟于心了。”
从那以后,我的教案渐渐“叛变”了标准模板,学生家种的甜玉米、张婷家受伤的羊羔、王磊爸爸的货运地图……这些元素被我设计成“农场比较级”“动物救援情景对话”“方位介词路线图”等主题课程。在“甜玉米”比较级语法课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最甜的玉米,当我切开金黄颗粒时,所有人满怀期待地看着我。“My grandpa’s corn is sweeter than yours。”“My mother’s corn is bigger than yours。”比较级句型第一次如此顺畅地从他们口中说出;“Li Hao’s corn is the sweetest in our class!”李浩声音最响,捧着他家被公认为最甜的玉米,骄傲得像头发光的小狮子。张婷家的羊羔受伤后,我们开展了“动物救援”主题学习,孩子们用英语表达病症、制作急救海报,连最调皮的男生都帮忙查资料,用英语写出完整救援方案。
最让我感动的是王磊的转变。那节以货车路线为主题的方位介词课,几位同学将父亲常跑的路线绘到黑板上,蜿蜒的高速与山川河流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行程的艰辛。当王磊第一次在黑板上写下“The truck is driving through the mountain”时,粉笔灰落在他发梢,窗外西斜的阳光照进来,亮晶晶扑簌簌,如撒了一簇星星。那一刻我的心突然被撞击了一下,仿佛有什么从未明白的事在此刻生根发芽。
一学期转眼过去,冬日悄然来临。期末考试,全班平均分第一次没有垫底。李浩在作文里写:“My grandpa’s cornfield is bigger than the playground。”八个单词错了两个,却让老教师啧啧称奇:“野草居然开花了?”我整理着厚厚的答题卡,笑道:“越是野草越能长,坏天气奈何不了它。”
时光荏苒,转眼学生已毕业三年。去年教师节,王磊发来语音:“老师,我在技校实习,今天给一辆外国卡车装导航!老外夸我‘GPS发音比伦敦人还标准’!”我把语音听了好几遍,眼圈发红。背景音里扳手敲击铁皮的“咣咣”声,稳定如当年他在纸上画路线图时摩擦桌面的声响。
如今我已离开那所学校,但校前广阔的田野仍年年生长着坚韧肆意的野草。现在的我备课时总会留两页空白,一页写课程重点,一页画学生的江湖。那蓬勃鲜活的生命力总在脑海中缓缓流淌,每当我走过学生整齐的书桌,总会想起当年在喧闹讲台上开启的真正第一课。是他们教会我:教育的智慧,不是把每株野草修剪成玫瑰,而是让每株草以最舒服的姿势生长,直到用自己的枝叶触摸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