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居民将有全新“学习存折”: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通港澳|湾区育见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在广东,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本可积累、可转换、可兑现的“学习存折”。羊城晚报记者日前获悉,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十年来,已为153万学习者建立个人学习账户,今年4项香港课程已纳入资历名册,新版信息管理平台入口正在焕新,有望今年年底前和大家“见面”。

学习成果像存款一样可存储、可兑换

什么是学分银行?简单来说,它像一个真正的银行,只不过存储的不是钱,而是学习成果。学习者参加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证书考试甚至工作岗位业绩,经认定后都能以“资历”形式存入个人账户。在需要学历提升、职称评定或转岗就业时,可提取或兑换,避免重复学习。

目前,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存储学习成果1460万条,完成学分认定与转换653万次。它打破了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教育壁垒,真正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广东开放大学作为具体运营单位,近年来持续推动学分银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生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分银行人人皆可参与,“一名技工可以通过积累技能等级证书和工作经验兑换大专学历学分;一位已有本科学历的白领,也可凭职业培训证书跨专业攻读。”

粤港澳互通:4项香港课程已纳入名册

学分流动的背后,是一套精准的“标尺系统”。

广东2017年率先推出全国首个省级资历框架标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将各类资历划分为7个等级,覆盖小学至博士阶段,并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明确描述等级标准。

在此基础上,“广东终身教育资历名册”平台应运而生,集中收录经质量认证的培训课程与资历项目,像一本“学习成果地图”,方便公众查询和选择。学分银行表示:“这不仅帮助学习者规划终身学习路径,也为用人单位开展多元的人才评价提供依据。”

大湾区教育资源共享与人才流动,正因学分银行机制加速推进。

通过与香港资历架构秘书处、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等13家港澳机构合作,粤港两地正逐步构建资历对接机制。今年,港专学院和香港专业进修学校的社会工作(荣誉)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社会科学硕士(职涯辅导/社会服务管理)课程、网络安全(高中应用学习)证书培训课程,以及广州香港赛马会训练有限公司的赛马证书(策骑)课程,成为首批纳入广东资历名册的香港资历项目。

“这相当于为大湾区学习者开办了一本通用的‘学习存折’。”港专学院、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陈卓禧表示,以往因跨境市场对香港相关资历与证书并不了解,两地人才的跨境流动往往受阻。如今,通过学习银行系统,学习者可以清晰展示自己的“知识财富”,用人单位也能够便捷地验证香港学历与学习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香港人才在内地的发展。

数字化+线下体验店,学习成果“一网通办”

目前学分银行正全面升级数字化服务,平台正迁入广东省政务云,支持粤港澳居民扫码、刷脸登录,“一网通办”学习成果存储、转换与服务申请。企业可实时核验证书,系统还能基于已有学分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

线下,“学分银行体验店”已在广东开放大学亮相,市民可现场体验存储学习成果、生成“资历画像”等服务,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终身学习支持。

广东学分银行不仅破解了教育体制机制障碍,更推动人才评价标准从“学历社会”向“学力社会”转变。其探索已形成全国性示范效应:教育部将其列为“学分银行数字化转型”全国试点项目,新疆、贵州、海南等省区已借鉴相关经验。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委会副主任刘文清表示:“我们将继续构建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供广东智慧。”

文|记者 郭子扬 崔文灿

图|广东开放大学供图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