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当惩罚不可取

本文转自:生命时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这么简单还做错了,罚你洗一个星期的碗”“又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先把地板全拖一遍再玩”……很多家长觉得,用劳动惩罚孩子既能让孩子为错误付出代价,又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可谓 “一举两得”。还有些家长把“你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挂嘴边,希望能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然而,用劳动惩罚孩子,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等于告诉孩子劳动是卑贱的、不好的、讨厌的,只会让孩子更加憎恨劳动。以至于在孩子的认知里,劳动不是创造价值、体验成就感的方式,而是一种被迫接受的“惩罚手段”。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甚至会伴随孩子成长,导致他们长大后也对劳动避之不及,缺乏主动承担家务、参与社会劳动的意识和热情,影响其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其实,读书、学习本身都是一种劳动,而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无论学习,还是劳动,它们的动力都是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而不应该是惧怕外在的惩罚。通过给孩子制造恐惧逼迫孩子学习,无法达成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目的,即便暂时被动学习了也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让孩子更加厌学。因为没有学习这件事,也就不会受到惩罚,孩子会把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归咎于学习本身,更加痛恨。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劳动,告诉孩子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值得尊敬。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价值。比如,在做饭时,让孩子帮忙洗蔬菜、递碗筷,告诉孩子 “有了你的帮忙,我们能更快吃上饭啦”;在打扫卫生时,和孩子一起分工,爸爸扫地、妈妈擦窗户、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完成后一起欣赏干净整洁的家,让孩子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让幼儿园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叠衣服,让小学生帮忙浇花、倒垃圾等,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你把书包整理得真整齐,真是个能干的孩子”“多亏你帮忙浇花,花儿才能长得这么好”,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认可,逐渐明白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为自己、为家庭贡献力量的方式,从而主动爱上劳动。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更需要的是科学有效的惩罚方式。首先,惩罚要及时且明确。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指出错误,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哭闹着要买玩具,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告诉孩子“因为你刚才在超市里大声哭闹,影响了别人,所以接下来我们不能去游乐园玩了,这是对你哭闹行为的惩罚”,让孩子将惩罚与错误行为直接关联。其次,惩罚要适度且合理。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伤害孩子,所以惩罚的程度要与错误的严重性相匹配,比如孩子不小心弄脏了衣服,不需要严厉批评,让孩子自己尝试清洗即可;孩子故意损坏了别人的东西,除了让孩子道歉,还要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承担相应的后果。另外,惩罚后要及时沟通。惩罚结束后,家长要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思考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比如孩子因为抢玩具和小朋友吵架,惩罚孩子不能玩玩具半小时后,和孩子说 “刚才抢玩具是不对的,下次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好好和小朋友商量,比如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这样小朋友会更愿意分享”,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劳动不该成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而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途径;惩罚孩子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受苦,而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健康成长。家长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看待劳动,用科学的方法教育犯错的孩子,让孩子在爱与理解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有责任感、爱劳动的人。▲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0日 20:0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