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不好,家长才是根源

当父母的爱孩子,这点谁都没得说。

但麻烦就麻烦在,好多时候这份爱变了味,成了裹着蜜糖的枷锁,本来该是温暖的怀抱,硬生生变成了让人喘不过气的铁笼子。

现在教育上最让人头疼的矛盾,真不是父母不管孩子,反倒是管得太碎、太急、太沉。从这个兴趣班到那个补习班,从选小学到填志愿,多少家庭早早给孩子的人生搭了条流水线。

十八岁以前的日子,被排得密不透风,精确到分,连喘口气的空当都被课程表挤没了。

最后呢?

孩子没学会自己拿主意,倒先学会了累和烦。

成绩在原地打转转,对学习的那点兴趣早被耗光了,家里天天鸡飞狗跳,爸妈和孩子一起困在同一个死胡同里,转不出来。

真让人头疼。

一、啥都想包办

好多父母嘴边总挂着“为你好”,好像这五个字是万能通行证,啥决定都能用它兜底。

报不报补习班?家长一句话定了。周末要不要加个兴趣班?爸妈早把合同签了。孩子刚下课,脑子还晕乎乎的,下一堂“拔高课”的铃声就响了,就得赶紧往过赶。

看着是在给教育投资,其实是压根没把孩子学习的规律当回事。

学习这东西,得有张有弛,还得有消化的时间,可父母不这么想啊,他们的逻辑常常是:别人家孩子报三个班,咱报五个才能比过人家。

补课本身没毛病,问题出在为啥补。

真需要补课的孩子,要么是课堂上没听懂,要么是某块知识没吃透,需要人帮着理理思路。而不是因为爸妈焦虑,刷朋友圈看见“别人家孩子”天天刷题,自己就慌了神,跟着瞎起哄。

结果呢?

孩子一天多学好几个小时,成绩没见涨多少,对学习的那点兴趣倒是彻底没了。

我见过一个初一的孩子,周末排了三个补习班,从早上八点一直弄到晚上八点。中间那点休息时间,连去操场投个篮的机会都没有。我问他感觉咋样,他憋了半天,就说了一句:“我好像住在监狱里。”

说完眼睛就红了,可当着爸妈的面,眼泪硬是没敢掉下来。

这时候,你还觉得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吗?

二、期待压得人喘不过气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简直是教育里的魔咒。

好像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万能的,天生就啥都好;自家的孩子呢,永远是后进生,得天天“改造”才能行。

父母总喜欢拿比较当激励。

班里有同学考了满分,立马就成了家里的榜样;邻居家孩子拿了奖状,转眼就成了饭桌上的固定话题。孩子刚因为考得不错松口气,爸妈就把别人家的成绩单搬出来,那点喜悦瞬间就被压下去了。

关键是,天赋和兴趣这东西,从来就不一样。

有的人天生就爱琢磨公式,数理化学起来轻轻松松;有的人就喜欢泡在文学和艺术里,写出来的作文能让人掉眼泪;还有的人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不算拔尖,但一直在往上走。

可父母不这么想,他们总盼着孩子啥都强,啥都得拿第一。

这份期待,慢慢就变成了绑架,鼓励也变了味,成了羞辱。

有个女孩,每次考完试回家,她爸第一句话准是:“全年级第几?”就算考了班级第一,只要全年级没进前十,照样得被训一顿。后来她成绩开始往下滑,整个人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她日记里写过一句话:“我好像就是个工具,怎么也没法让我爸妈满意。”

你们瞧,当期待变成了压在头顶的天花板,孩子心里的那点自我价值,就这么一点点被掏空了。

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得允许孩子普通。

父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孩子才有底气去追那些不平凡的东西。别人家的孩子再厉害,也不能替你家孩子活一辈子啊,你说是不是?

三、开口就是责备和否定

学习本来就够累了,再加上父母天天否定,孩子想从学习里找到点乐趣,难上加难。

考差了挨骂,考好了呢,得到的往往是“别骄傲”的提醒,顺便还得补一句:“你看看隔壁小明,人家咋就能稳住?”

孩子每一次努力,好像都能被一句话抹得干干净净。

就算孩子有进步了,父母第一反应也不是夸一句,而是冷冰冰地说:“这次也就是运气好,下次可别松懈。”

时间长了,孩子心里就会形成一个固定想法:不管我怎么做,都不够好。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

就是说,一个人要是长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励,慢慢就会放弃努力。好多孩子不爱学习,不是天生就讨厌,是被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磨出来的。

他们不敢提问,怕问错了挨说;不敢尝试新方法,怕失败了被笑话;就算错一道题,都得提心吊胆,怕被讽刺“这么简单都不会”。

有个初二的男生,数学考了80分,被爸妈从晚上骂到半夜。

他就那么默默地站在阳台上,手里攥着试卷,指节都捏白了。第二天老师发现,他上课头都不敢抬,连最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回答。

学习这事儿,本来是让人探索世界的机会,结果被家长硬生生逼成了永远的惩罚,你说这叫什么事?

四、学会放手,才是真的爱

真正的关心,从来都不是替孩子把啥都安排好,而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孩子需要被关注,但不是被盯着、被控制;需要被鼓励,但不是被推着、被裹挟。

报补习班之前,先问问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别自己一拍脑袋就定了。盼着孩子优秀没问题,但别拿别人的成绩当尺子,天天量自己家孩子。孩子偶尔抱怨两句学习累,别急着打断,先听他说完,再好好回应。

成绩有起有伏很正常,别一波动就全盘否定,哪怕说句“这段时间辛苦了”,都比冷冰冰的数落强多了。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敢犯错,敢在错误里琢磨,慢慢找到方向。

父母的角色,不该是推土机,把孩子前面的路都推平,也不该是裁判,动不动就给孩子打分,而是那个站在后面,孩子快摔倒时能稳稳托一把的人。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是不管做得怎么样都有人兜底的踏实,而不是永远卸不掉的压力。

说到底,成长本来就是场长跑。

父母太使劲,反而会让孩子早早没了力气,掉队掉队。好的陪伴,不是替孩子跑,是陪着他一起跑。你可以提醒他鞋带松了,该系系,但没必要替他决定终点在哪儿,该往哪条道跑。

只有学会放手,孩子才会慢慢学会承担,学会自己选,最后真的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孩子学不好,大多不是脑子不够用,是家里的氛围出了问题。父母太心急,把爱熬成了重担,把关心拧成了束缚。

教育的关键,真不是使劲推,是给孩子留点呼吸的空间。

一个能在错误里自己站起来的孩子,一个能在平凡日子里慢慢找到自己方向的孩子,将来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你们说,对吧?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0日 18:0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