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白露刚过,秋高气爽,火红的三角梅迎风摇曳,茁壮成长。
“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始终,坚持党建和教育教学齐抓共管,让全校各族师生共学共进、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校长史纯波铿锵有力地说。
开学第一课。学校供图
“教育是根,文化是魂,民族团结是血脉相连的纽带。”这是史纯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教25年来,史纯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撒播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
师者如灯,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史纯波深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培养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队伍。
2021年4月,史纯波调任到城乡接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学校师生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9个民族。他上任之初,就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重任。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班主任例会”雷打不动,他亲自为老师们讲授师德课,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真实案例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还推动建立“帮带”结对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不仅传授教学技能,更传递教育情怀。
专家授课。学校供图
在史纯波的倡导下,学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组织教师赴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邀请州内外民族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把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各民族的民歌、刺绣、舞蹈、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各科目校本课程教材,经常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和优质课”竞赛,形成“一则四化”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热爱。
“史校长常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姚正敏老师感慨道,“他让我们明白教书育人,不只是教课本,更是教文化、教认同、教归属。”
如今,学校教师队伍不仅专业过硬,更成为学生心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引路人”,已有18名教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骨干,6名教师被评为州、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信任和赞许,学校学生由当初的610人增加到2025年秋季学期的976人。
文化润心,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校园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走进万峰林民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扑面而来,仿佛步入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同心门。陈湘飚摄
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根脉。进入万峰林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同心门”就映入眼帘,门柱上镌刻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字样分外醒目,二十四节气图与十二生肖图交相辉映;教学楼前的“石榴园”里,56棵石榴树郁郁葱葱,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饮水思源池清流不停,寓示着各族群众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墙上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校园内的每一处、每一景都成为各族师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形象实景场所。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课堂。学校组织开展“石榴籽杯”校园文化艺术节、“牢记党的教导、争做强国少年”主题活动,各族学生积极参加民族服饰走秀、优秀传统音乐舞蹈比赛等。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竹鼓操”和“竹鼓舞”融入课间操,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舞”等同台表演。各族师生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登一舞台,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师生们的中华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陈湘飚摄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各个方面,非常值得借鉴。”万峰林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贵州民族大学的认可,2025年9月初,贵州民族大学把万峰林民族学校确定为教学实践基地,并派出人员蹲点指导工作。
“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史纯波深有感触地说。
思政铸魂,厚植立德树人报国志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史纯波始终把思政课作为铸魂工作的核心。他明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主题主线。”
升旗仪式。陈湘飚摄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构建了“大思政”课程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深化工作指导。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史纯波都非常重视国旗下的讲话,每次都有一名学生代表作升旗感言;每学期都举办“红色故事会”,讲述红军长征过黔西南时与各民族群众鱼水深情的故事;把“五旗五徽五认同”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
2025年4月,史纯波在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贵州省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集体备课会”上,面向全省线上听课的4万多名思政课教师,作“坚持‘四融’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以万峰林民族学校为例”的经验介绍,受到广泛好评。
2025年9月3日,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
注重实践教育,凝聚思想共识。史纯波坚持带领师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每年清明,组织师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传承红色文化;重要纪念日,开展专题纪念活动;寒暑假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到黔西南州博物馆、民族特色村寨体验学习,让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研学活动。学校供图
史纯波通过给学校班子成员、教师、学生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意义,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史纯波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6月,万峰林民族学校获得“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项目学校”命名,先后8次获得州、市级表彰。2025年5月,史纯波被授予“黔西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中共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的表彰。
25年的教育路,史纯波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深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日复一日的浸润;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灵魂的唤醒。在万峰林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上,他坚持不懈地耕耘,播下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浇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甘泉,守护着国家栋梁成长的责任。(陈湘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