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情绪成为孩子学习的绊脚石

在教育的道路上,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将孩子学习成绩的差异简单归结为智力因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涉及高难度竞赛内容的日常学习中,孩子之间的智商差距微乎其微,真正影响孩子学习表现的,往往是情绪这一关键因素。

想象一下,课堂上老师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可总有那么几个孩子,眼神迷茫,无论怎么引导都无法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老师会无奈地认为这些孩子天生智力不足。但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专业的智商测试,这些孩子的智商分数并不低,甚至达到了一百多。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如此吃力呢?答案就在于情绪。当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中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异常活跃。杏仁核作为大脑的 “情绪警报器”,一旦被触发,就会让孩子进入应激状态,抑制大脑其他区域,尤其是负责学习和思考区域的正常功能。此时,孩子就像被吓傻了一样,无法集中精力接收和处理信息,哪怕最简单的知识也难以理解。

再看看那些在宽松、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自信开朗,思维活跃。家长往往会觉得自家孩子 “智商高”,然而智商测试的结果可能只有九十多。这并不是说孩子不优秀,而是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没有了恐惧和焦虑的束缚,孩子的大脑能够自由运转,学习和思考的效率自然提高,从而给人一种 “聪明灵活” 的印象。

这就好比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行走。有些孩子如同走在狭窄的独木桥上,桥下是万丈深渊,每一步都充满恐惧,生怕一失足就坠入谷底。在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们行动迟缓,思维也变得迟钝,在旁人眼中就像是 “智障”。而另一些孩子则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没有危险和压力,他们可以尽情地跳跃、旋转,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聪明的孩子。而那座让孩子恐惧的 “独木桥”,往往是由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老师不当的教育方式搭建而成。

孩子在恐惧中学习,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即便有人告诉他们前方是平坦的旷野,他们依然会小心翼翼,甚至止步不前。这种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效率必然低下,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恐惧,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学习环境。

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对孩子学习的重要影响后,就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老师也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采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只有让孩子摆脱情绪的困扰,他们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潜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绽放光彩。所以,下次当我们觉得孩子学习困难时,不妨先从情绪入手,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君共勉!!!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