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站在华坪女高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跑操的身影,眼睛里满是希望。这些年,她带着大山里的女孩们,一步步走出贫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暑假里,她们走出华坪,去军营看红色电影,漫步绿水青山,还了解了祖国的大国重器,只为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值得去追。

华坪女高是张桂梅一手创办的。那时候,山区女孩想读书太难了,家里穷,学校远,很多女孩早早辍学。高考成了她们翻身的唯一机会。张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建一所学校,专门给这些女孩一个读书的机会。她带着老师们,硬是把华坪女高办了起来。
老师们拼了命地教。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快十一点才睡,教室里总是灯火通明。有的老师生了重病,手术完没多久就悄悄回到讲台。他们完全可以去城里过轻松日子,但他们选择留在深山,陪着孩子们一起奋斗。正是这种拼劲,让不少女孩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家里也彻底摆脱了贫困。
张桂梅常说,她心疼这些老师,但更骄傲他们。有人叫她“燃灯校长”,她却说,真正的灯是那些老师们。没有他们的付出,哪有女高女孩的今天?每个老师的坚持,都像一盏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前路。

学校里,张桂梅总是催着孩子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她怕孩子们错过机会,怕她们走错路。课堂上,她们埋头苦学,课后还得抓紧时间复习。高考是硬仗,女孩们不敢松懈。考上大学的她们,有的继续深造,有的回到家乡建设大山,还有的当了兵,守在边疆。她们用行动证明,山里的女孩也能有大作为。
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让山区教育变了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政府投了更多钱,建了更多学校,山区女孩再也不用为没学上发愁。可张桂梅知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条件好了,但家庭教育跟不上。很多留守儿童缺父母陪伴,家长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成长。
2025年5月,课间操刚结束,天突然下起雨。一名学生跑过来,举着伞为张桂梅挡雨。那一刻,张桂梅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这些年,孩子们从胆怯到自信,从迷茫到坚定。她们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也没忘了国家和老师的培养。
张桂梅常跟毕业的女孩说,别被“华坪女高”的标签绑住,去追自己想走的路。有的女孩读了研究生,有的回到大山当老师,还有的在边疆扛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她们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教育的力量。看到这些,张桂梅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可她还有个心愿。现在大山里的路通了,基础设施也好了,她希望更多女孩学成后能回来。回来干啥?发展产业,当老师,让更多山里的孩子也能上好学。她相信,只要有人才,山里的未来就有希望。
教育这事,靠的不只是老师。父母得参与,社会也得出力。张桂梅常说,老师能教知识,但父母得教孩子做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的心谁来暖?她希望家长们能多花时间陪孩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这些年,华坪女高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女孩们从大山走出去,又带着希望回来。她们的故事,像一颗颗种子,种在更多人的心里。张桂梅说,教育是点亮人心的火,只要这火不灭,大山的未来就不会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