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奥运冠军“变身”华工研究生!陈艺文:以学业释压助训,盼未来留校传技

“这是我的华南理工学生卡,怪好看的!”手持崭新的学生卡,陈艺文语气中难掩兴奋。2025年9月7日,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和双人3米板“双金得主”、国际级运动健将陈艺文,现身华南理工大学办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报到手续。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关注的体育明星,她的“学子新身份”引发广泛关注,羊城晚报记者当天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听她讲述备战全运会、平衡训练与学业等故事,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报到首日:盼圆“普通校园生活”梦

在陈艺文报到的这份“新鲜感”背后,藏着一段遗憾的过往——她本科就读于广州体育学院,因入选国家队后长期在北京训练,又叠加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不仅本科延毕两年,更从未参加过新生报到。

“4月份在国外比赛时,知道自己被华工录取了,当时特别激动!”陈艺文告诉记者,这份“研究生录取通知”早已成为她的期待。当天报到,她未做特别准备,却怀揣着一个简单的心愿:“希望能感受一下普通的校园生活,我们运动员的校园经历太少了,大多是在训练中心授课或上网课。”

值得关注的是,报到当日,陈艺文便计划与她的研究生导师——华工体育学院院长樊莲香教授深入交流,并参与其召集的新学期第一次组会。“主要聊未来2-3年的整体计划、学习方式,还有接下来两个月备战全运会期间的上课安排。”她坦言,入学前的准备时间较短,此次对话将为她的“研学生涯”定下初步框架。

备战全运会:女团是核心目标,“心理关”是最大挑战

距离全运会开幕仅剩两个月,作为广东籍运动员,陈艺文当前的重心无疑是赛事备战。“作为运动员,我的最大目标是完成国家和广东给予我的任务,投入训练,备战全运会。现在还在恢复期,刚回广东时有一段时间调休,恢复时间会稍长一点。”

从二沙体育训练中心走出的陈艺文向记者透露了“封闭训练生活”——差不多早8点起床,上午一半专项训练、一半体能训练,下午是水上专项,一直到晚上7点,每天训练结束后会有固定的康复治疗时间。她笑言,“每天基本都是这样,挺枯燥的,其实在哪系统训练都一样。”

谈及全运会目标,陈艺文思路清晰:“主要还是力保女团(夺金),单项的话就尽力去拼。”在她看来,多年赛事征战中,老技术问题与防伤防病已是“常态挑战”,无需过度焦虑,而真正的“夺冠障碍”在于心理——“还是临场发挥和心态问题,比赛时能不能稳住,很关键”。

即便备战紧张,陈艺文仍坚持“训练与学业不偏废”。“只要有课肯定会去上,非比赛时间遇到考试,也能向队伍请假。但如果赶上比赛,那肯定还是以比赛为主。”这种平衡,早已成为她多年运动员生涯的“习惯”。

择校华工:专属班级提供“定制支持”

今年,全红婵、王楚钦等知名运动员也入学高校,相关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实际上,陈艺文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因二沙训练中心内不少运动员都是大学生,“晚上上课”成了常见场景,“我们有课的话就各自上课,没课就聚一起聊聊天”。

为何研究生选择华南理工大学?陈艺文表示,华工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深深吸引着她。“我选择的专业,与我的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高度契合。我希望能够在这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役运动员因训练、比赛占用大量时间,很难像普通学生一样完全投入学业,而华工为其特别开设专属班级,恰好解决了“时间冲突”的痛点。陈艺文已有多位队友在华工就读,其中一位即将读研。

平时训练、闲时补课,这也是陈艺文本科时期的“主旋律”。她回忆,当时老师会协调一个大家都方便的时间上课,若因比赛缺课,老师后续会单独补课。而此次读研,因年底需返回北京,她大概率仍以线上学习为主:“但我还是会多多地面对面和导师、同学交流学习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艺文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她认为“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才叫学习”——平时在训练场、医务室,团队里有很多体育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大家经常会就某个课题聊起来,她遇到不懂的也会向前辈请教。“从这些交流里,我就能学到不少体能训练、比赛策略、体育医学等相关知识,这个过程还挺有趣的。我会把体育当成一个大课题来研究。”

未来展望:以“老乡”苏炳添为榜样,盼留校执教助力体教融合

结束组会后,陈艺文跟着导师参观了华工校园,完备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特别是环境一流的游泳馆让她印象深刻。谈及退役后的规划,陈艺文有着明确的目标:“很喜欢这里的校园环境,希望能在华工留校授课,把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成长经验传授给大学生。”她坦言,同为中山籍的苏炳添,虽因训练交集不多未曾深谈,但对方“高校执教”的路径,给了她很大启发:“他在高校任教的经历也鼓舞了我,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在华工任教,同时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作为体教融合的“亲历者”,陈艺文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有很多体校的小朋友会忽视文化课,以前甚至有人觉得‘练体育就不用读书’。但体教融合后,能让运动员更好地跟上文化课,避免到了大学后‘脱节’。”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训练累的时候,上课能让我抽离出来,获得不一样的状态,在另一个领域提升自己,反而更能解压”——这种“体育+学业”的双重成长,正是她希望传递给更多年轻运动员的经验。

从巴黎奥运领奖台到华南理工校园,这位“跳水冠军”正以新身份开启人生新程。未来,她将在全运会赛场与研究生课堂间继续“双线作战”,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今天我将带着运动员的拼劲儿去校园,以前是跳水台的‘新兵’,现在是校园里的‘新生’,接下来要像学新动作一样,好好解锁新知识!以后训练、学业两边都得拿‘满分’!”她说道。

培养举措:弹性适配不降标,设“硕博连读”通道

华南理工大学将如何培养陈艺文等运动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陈艺文的研究生导师、体育学院院长樊莲香教授,她介绍了对陈艺文的专属培养方案、高水平运动员培育经验,详解“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华工实践。

针对陈艺文的培养,樊莲香明确核心思路为“尊重赛事规律、弹性适配,学术标准不降低”。课程安排上,将紧密对接其训练与赛事周期,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陈艺文因集训或比赛无法到校时,学院会提供课程录像、学习资料,并协调同年级同学帮忙一对一分享笔记、对接作业;待其返回广州,再由专业教师开展线下补课,确保知识点无遗漏。此前该校培养国家队梁小静、梁劲生等优秀运动员时,该模式已获验证,二人不仅按时毕业,他俩的硕士论文还获评优秀论文。

未来硕士论文选题方面,将引导陈艺文聚焦跳水领域实践,如“新周期跳水裁判规则变化对训练的影响”“中外高水平跳水运动员训练监控差异”等方向,助力其将奥运经历转化为学术实践,实现“实践-学术-实践”的闭环。

同时,学院为其搭建“多对一”帮扶体系,除了导师统筹她的学术方向外,其他导师还将提供学术思路引导,定期组会也将帮助她快速融入学术共同体。组会现场,樊莲香教授还向陈艺文赠送《体育科研方法》《身体美学》等书籍,后续还将通过专题分享,教其运用AI赋能深度融合学术研究,通过人机协同,优化时间配置、激发创新灵感、规范学术表达,提高学习效率。

谈及华工培育高水平运动员的核心经验,樊莲香总结为“全流程支持体系”。制度层面,学校设“优秀运动员班”,允许运动员根据训练赛事周期延长修业年限,实施个性化培训方案,其在国际、国家级赛事中取得的成绩可按规替代体育实践类课程学分,大赛前优先保障训练、延后学业任务。资源层面,依托华工理工科优势,运动人体科学、计算机、医学院等学科团队可提供跨学科支持,如陈艺文若研究“跳水动作生物力学”,探索“运动员心理调控数字化应用”等领域,能借助计算机学院AI技术及其他学院优势学科等。

帮扶层面,为每位高水平运动员配备学科方向一致的导师,同时安排优秀学生担任学术助理,协助解决日常学习疑问;鼓励组会交流与同伴互助,形成“学术共同体”,避免运动员因训练隔离产生“学术陌生感”。刘诗雯、陈定等奥运冠军运动员的顺利毕业,均受益于此体系。

对于陈艺文的未来发展,樊莲香寄予期待,希望她研二时能冲击学校为优秀运动员设立的“硕博连读”专项名额,未来成长为“科研型教练”。在樊莲香看来,陈艺文的加入对学科发展亦具重要意义:科研上,她能提出训练中的“真问题”,如“赛会制比赛中如何精准控制体能峰值”,让研究更贴合实践;教学上,其奥运经历可丰富《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课程案例,如分享大赛心理调控细节,增强课程感染力。

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体育。未来,华工将进一步深化“竞教融合”,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生态:前置介入运动员职业规划,与省队、国家队建立“生源基地”合作;整理顶尖运动员隐性经验,建立“运动员知识库”,形成特色教学案例;成立体育创新中心,推动运动员、工程师、企业家跨界合作,孵化体育科技项目,持续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培育体系。

文丨记者 陈亮

图、视频拍摄丨记者 林桂炎

视频剪辑丨记者 王绮静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