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区的川江航运文化园,9月1日热闹非凡。90多个学生和老师齐聚一堂,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这不是普通的课堂,而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川江文化的“大思政课”,直接把历史和文化装进他们的心里。
活动一开始,学生们就看了《对话江北》专题片。短片里,川江航运文化园的故事被讲得活灵活现。那些老船、老照片,还有川江号子的回响,让人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细节。
接着,鲁能巴蜀中学的学生代表穿上了纤夫的衣服,走上台。他们不是来表演,而是要带着大家“重走”川江历史。这些学生讲得有板有眼,川江号子的起源、纤夫的生活,全都说得清楚明白。他们还带着现场的同学一起喊起了号子。那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整个文化园。学生们喊得整齐,动作划一,像是真的在拉纤,充满了力量和团结的味道。
喊完号子,掌声响得像打雷一样。孩子们脸上都带着笑,眼睛里满是兴奋。四年级的小学生周依诺拉着老师说:“这号子喊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感觉我们也能像当年的纤夫一样,那么有劲儿!”这堂课,直接把川江的精神种在了他们心里。
接下来,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二楼的“奋楫川江”展览。展厅里摆满了老物件,有当年的船具、照片,还有记录川江历史的视频。孩子们一会儿听讲解员讲故事,一会儿低头写任务卡,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小组还凑在一起讨论,声音此起彼伏,像是开了个小集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和认真。
这场活动不只是看展览那么简单。学生们得完成学习任务卡,写下自己的感受,还要跟同学讨论。这样的方式,让他们不再是听老师讲,而是自己动手动脑,真正参与进来。鲤鱼池小学的老师说:“这种课,孩子们学得开心,记得也牢。比坐在教室里听课强多了。”
川江号子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它不只是个歌谣,而是当年纤夫们拉船时的“精神支柱”。在重庆,川江是条大动脉,养活了无数人。纤夫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齐心协力拉船,展现了团结和坚持的力量。这种精神,放到今天,照样能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面对困难不退缩。
数据也说明了这堂课的火爆。江北区计划让全区2万多名中小学生都来参加这门课,时间会一直持续到10月底。文化园里每天都有学生来,成了江北区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如此,这堂课还被设计得特别用心,孩子们不光看展览,还得写心得、做讨论,真正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
这堂课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老师们不希望学生只是听听看看就完事,而是要通过动手实践,把川江文化的精神带到生活中。比如,学生们在讨论时,老师会问:“如果是你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像纤夫一样坚持下去?”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开始思考,学到的东西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川江文化的魅力。川江号子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喊起来不仅有气势,还能让人感受到那种“众人一条心”的力量。孩子们通过这堂课,明白了团结和坚持有多重要。就像当年纤夫拉船,一个人使不上劲儿,但大家一起喊着号子,就能把船拉过急流险滩。
这堂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学生以前只知道重庆有火锅、辣面条,但对川江航运的历史却不熟悉。现在,他们亲手摸过展品,喊过号子,感觉自己跟这座城市更亲近了。有的孩子甚至说:“以后我要带爸妈来这儿,让他们也看看川江多厉害!”
这堂课也让人忍不住想问: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能从川江号子里学到点什么?在生活里,我们是不是也需要那种“一呼众和”的精神?这个问题,留给每个人自己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