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才发现:孩子排斥住校,住校和走读差距这么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视频:

孩子初中住校,父母解放双手,真的赚翻了;

孩子上初中,住校才是“王炸”,这5个好处太明显了;

不自律的孩子,住校后,成绩从倒数进入年级前十……

似乎把孩子送去住校,就能变成牛娃、学霸。

可现实情况呢?

也有很多孩子因为不适应住校生活,成绩下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这么排斥住校呢

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女儿住校的经历。

女儿初中住校后,发现每次周末接她回家,女儿总是掉眼泪,人似乎也变得沉默了。

问老师情况,得到的回答是:孩子在学校挺好的,学习有进步,和同学相处也很好,没有任何异样。

女儿当时也说没什么事。

可过了几年,中考结束后,女儿才说出心里话:

“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不适应,就感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才让自己住校……”

这位妈妈也是后悔:中考后才发现,住校和走读的孩子差距,可惜无法重来了。

《育儿百科》这本书中说: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光是有血缘是不够的,没有长期的、高频次的相片时间,孩子内心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内心藏起来,甚至会形成孤僻、脆弱、敏感等负面性格。

小学、初中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孩子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得安全感,亲密感,是孩子塑造性格的关键时刻,也是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时期。

家庭幸福的孩子,很少有人会喜欢住宿。如果家里有父母的陪伴,有家庭的温暖,条件允许,谁会喜欢住宿?

和几个性格不一样的陌生人住,被迫自己一个人独立?

除了去教室方便之外,住宿从住宿条件和环境来说,没有一个好处!

没人想吃苦,谁不是向上向善追求的?

最直观的就是:没有拉屎自由。

我之前的初中同学,一周不上大号,周日回去上大号。

在叛逆的年纪遇上了严格的管控,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大学以前尽量走读,不要以为住校轻松。

住校相当于一天24小时都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回到宿舍还要面临人际关系,孩子的精神还是得不到放松。

宿舍管理蛮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一整天都得小跑着,急急忙忙地度过。

判断孩子要不要住校,看2方面

一位教龄30多年的班主任总结:

判断孩子要不要住校,看2方面就够了。

  1. 学校氛围,比如班级氛围是否融洽深厚、宿管老师是否负责;
  2. 孩子自身的意愿,以及孩子自律性、性格和身体条件,至少要达标2条。

住宿真的会很焦虑的,除非孩子是自愿,而且生活能力又很强,内心还很强大的。

最忌讳那种心思敏感,共情能力强的乖乖小孩,然后宿舍的关系什么,一点变化都能感觉很敏感。

有的父母觉得,初中生、高中生学习紧张,住宿正好把时间节约下来学习,走读会不会浪费时间?

我想,回家的意义,不能说是浪费时间。

孩子高度紧绷的神经需要放松,不用考虑要不要跟同学抢水洗澡,不用考虑能不能说话,不考虑想睡觉的时候同学是不是在打灯内卷。

孩子需要完全放松的环境才能缓解压力,家长可以提供精神支持,住校的孩子这些条件都没有啊。

不会浪费你多少时间的,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本来就大,孩子回到家还能放松一会。

在学校真的放松不了一点,一直紧绷着精神状态也不一定能学得下去。

正如一位妈妈说:我儿子就走读,自己骑电动车,来回路上听听歌,听听英语节目,放松一下,挺好的,不要那么紧张。

再说了,学习也不是几分钟就能学出来的。

想起《人民日报》里的那句话: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不管孩子是住校还是走读,父母都关注孩子的情绪,也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关心和爱。

对孩子来说,他们最想要的是,自己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爸爸妈妈的爱包围着。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