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8项大奖霸榜科技奖,青年才俊双星闪耀,你猜谁上榜?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上海大学在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大放光彩,拿下8项大奖!这消息一出,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这回可是实打实地秀了一把。()

先说说最亮眼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大学的肖俊杰教授和张登松教授双双获奖,全市只有10人获此殊荣,上海大学一下就占了两个名额!这可是学校历史上头一回同时拿下两项这个奖,厉害得让人想鼓掌。他们俩的研究方向,一个是生命科学,一个是理学,都是硬核领域,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了大智慧。

再来看看一等奖的含金量。未来技术学院的彭艳教授带队搞了个《环境动能高效俘能理论与方法》,直接拿下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项目听着高大上,其实是研究怎么更高效地利用环境中的能量,比如风能、太阳能啥的,未来能用在绿色科技上,造福大家的生活。另一个一等奖来自计算机学院的谢少荣教授,他的研究《无人艇集群智能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更是牛气冲天。这技术让无人艇能像“团队作战”一样,智能又安全,应用在海洋监测、救援等领域,妥妥的高科技!()

上海大学为啥能拿这么多奖?答案藏在学校的科研体系里。学校特别重视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早就开始布局。怎么布局?他们建了个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简单说,就是从研究到实际应用,全程有人帮着把好点子变成真东西。学校还专门培养“技术经理人”,这些人就像科技和产业的“红娘”,帮着把实验室里的成果推向市场。

不仅如此,上海大学还下了血本建硬件。大工程训练中心、各种先进实验室,设备都是国际顶尖水平。学生和老师在这种地方做实验,灵感不得像泉水一样冒出来?学校还经常搞创新创业大赛、学术交流会,鼓励大家大胆想、大胆干。这样的氛围,谁不想来试试身手?

说到成果转化,上海大学的环上大科技园绝对是个宝藏。这地方从1991年就开始搞,2021年又和宝山区合作,升级成了“师生创业苗圃+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的新模式。啥意思?就是从点子到创业,再到做大做强,学校一路扶持。过去四年,光支持资金就投了1.5个亿!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创业项目在这儿落地开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

举个例子,最近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学生团队火力全开,拿了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还有个队伍直接捧回了企业大奖!这说明啥?学校的培养模式真管用,学生不仅会读书,还能把知识变成真本事。()

上海大学还不满足于自己玩得好,他们还和行业大佬合作。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学校跟华虹集团、中芯国际这些顶尖企业联手,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工艺,上海大学的团队都掺和了一脚,帮着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站稳脚跟。这种产教融合的路子,不仅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也让企业能更快用上新技术。

这些奖项和成果,背后是上海大学对科技创新的死磕。他们不光想着做研究,还想着怎么让研究变成老百姓能用上的东西。比如彭教授的绿色能源技术,未来可能让我们的电费少掏点;谢教授的无人艇技术,说不定哪天就能在海上救人一命。这种实打实的贡献,哪个看了不觉得心里暖乎乎?

当然,上海大学也不是光顾着得奖。他们还在为未来铺路。学校建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专门培养能打硬仗的工程人才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尖子生。这些学院跟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毕业就能上手干活,满足产业需求。这种眼光,简直是为国家科技发展攒后劲。

说到这儿,忍不住想夸一句,上海大学的科研氛围真不是盖的。他们不仅给师生提供了好平台,还通过各种政策激励大家创新。比如,学校专门为成果转化人员开了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干得好还有奖励,谁能不心动?加上跟企业的深度合作,上海大学的科研成果总能快速“变现”,为社会做贡献。

这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成绩单,是上海大学科研实力的最好证明。8项大奖,2位青年才俊,2个一等奖项目,背后是学校多年来的默默耕耘。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搞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刀真枪干出来!这股拼劲儿,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上海大学的成功,也给其他高校立了个榜样。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得跟产业、社会需求接上轨。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不仅让研究更有价值,也让学生更有出路。这种模式,值得更多地方学习。

未来,上海大学肯定还有更大的舞台。他们的科研团队、学生创业项目,说不定哪天就又搞出个大新闻。毕竟,有这样的实力和干劲儿,啥不可能?大家不妨多关注这所低调又硬核的大学,保不齐下次又有啥惊喜等着咱们!

你觉得上海大学的科研路子怎么样?有没有哪项成果让你觉得特牛?欢迎留言聊聊!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