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学历史,上海博物馆办嘉年华,文物活起来了!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上海博物馆东馆这两天热闹非凡,8月27到28日搞了个“慧眼寻瑰宝 趣学乐未央”的教育嘉年华。孩子们和家长挤满了场馆,个个兴致勃勃,玩着游戏学文化,笑声喊声响成一片。这活动把博物馆变成了大游乐场,让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能摸能玩的“老朋友”。

“雅趣游园会”是活动的大亮点,八个游戏摊位摆开,孩子跑来跑去,眼睛亮晶晶。古器今用摊位上,孩子们把古代礼器和现代物件配对,惊讶地发现古人的碗盘跟现在的还真有几分像。家长们看着孩子认真比划,也忍不住加入讨论,现场气氛热得像过节。

诗词传送站让孩子们念着古诗,找文物背后的故事。唐诗宋词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跟青铜器、瓷器连在一起的画面。孩子一边读诗,一边指着展品说:“这不就是诗里写的那个吗?”家长们乐得直点头,觉得孩子学得开心又长见识。

本草研究所的摊位更热闹,孩子们围着药材盲盒,闻来闻去,像小侦探一样猜是什么植物。原来这些香料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背后还有中外交流的故事。孩子闻着香料,家长在一旁听讲解,个个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局部寻宝游戏考眼力,孩子们盯着文物卡片,找对应的雕塑细节。有的小孩皱着眉头研究半天,找到后兴奋得跳起来。家长说,这游戏不仅好玩,还让孩子学会了细心观察,连平时不爱看书的娃都玩得舍不得走。

货币交易所把清朝的集市搬到了现场,孩子们拿着“大清宝钞”换铜钱,学着买卖东西。摊位前挤满了人,孩子们学古人讨价还价,笑得前仰后合。这游戏让大家明白了古代的钱是怎么用的,经济智慧一点不比现代差。

榫卯建造局的摊位上,孩子们拼木头构件,试着搭出传统建筑的结构。没有钉子也能稳稳当当,孩子们惊奇得嘴都合不上。家长们也上手试了试,直呼古人的手艺太牛了,回去得跟朋友吹一吹这见识。

瓷片寻踪让孩子们当起了“文物修复师”,把碎瓷片拼成完整器物。孩子小心翼翼地拼接,生怕弄错一块,拼好后成就感爆棚。家长说,这游戏让孩子体会到文物修复的不容易,对博物馆多了份敬意。

复古投壶的摊位最热闹,孩子们排队投箭,瞄准细口壶,投中了就欢呼,投不中就撅嘴再来。古人的娱乐方式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连大人也忍不住试两把。现场笑声不断,传统文化就这样悄悄钻进了大家心里。

27号当天,上海博物馆还办了“国宝探索记”颁奖仪式,获奖的学校和孩子们都来了,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成果展上,孩子们的创意作品摆得满满当当,有画的、写的,还有拍的视频,件件都透着对文物的热爱。展览还跟“蛋仔派对”合作,亲子家庭打卡就能拿文创礼品,孩子们拉着家长跑遍展厅,玩得不肯走。

晚上的“博观趣学堂”像场大派对,文物脱口秀、魔术表演、沪语童谣轮番上阵。讲解员用“疯狂动物城”讲文物上的动物花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连大人都觉得新鲜。古人的“表情包”也被翻出来,逗得全场哈哈笑,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沪语童谣表演把气氛推到高潮,王渊超一开嗓,全场跟着唱,孩子们拍手跺脚,家长们也哼起了小时候的调调。问答环节更是火爆,孩子们抢答历史问题,答对了抱走文创礼品,答错了也不气馁,继续举手。现场热得像开演唱会,文化知识就这么在笑声里扎了根。

这场嘉年华就像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孩子们在游戏里摸到历史的脉搏,家长们也在陪玩中重温文化的根。这样的活动,谁看了不想多来几次?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