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不是让学生瞎学。学生得有份学案,里面是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先自己看,圈出不懂的地方,这叫“独学”。为啥要这么干?因为每个人脑子里的“问号”都不一样,先自己琢磨,能找到真问题。比如,学数学公式,有人卡在公式推导,有人搞不清咋用,独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自己的“拦路虎”找出来。
讨论完,问题全解决了吗?没那么简单!有些难题,比如科学原理或者语文的深层含义,光靠小组可能还搞不定。这时候就得“展学”,全班一起上阵。学生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答案,有人讲对了,有人讲错了,都得摆上台面。比如,学物理的力学,学生可能把受力分析讲反了,别的同学一听,马上提出质疑,课堂就热闹了。老师得沉住气,别急着抢话,学生吵得热火朝天,知识点也在碰撞中变清晰。
老师啥时候出手?展学里,老师得当“导演”。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老师点拨几句,帮大家把思路理顺。比如,学生争论某个化学反应原理,老师画个图,或者编个顺口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数据表明,老师点拨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率能提高20%。但老师可不能一上来就讲答案,得让学生自己先“摔几跤”,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扎实。
学完了,得练!这叫“检学”。学生做题、写总结,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比如,学英语语法,学生得写几句话试试新学的句型。练得不够,学生就容易“眼高手低”,听懂了但不会做。数据显示,课堂练习时间多10分钟,学生的考试正确率能提高15%。所以,老师得精心设计题目,专挑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下手,确保学生把知识吃透。
为啥“先学后教”这么受捧?因为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过去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完就忘。现在学生自己学、自己讨论,老师只在关键时候推一把,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就像种树,老师给土壤和水,学生自己长成大树。全国有60%的试点学校反馈,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成绩和兴趣都提高了。
但这法子也有坑。有些老师以为“后教”就是“后讲”,学生学完一遍,老师再讲一遍,结果时间不够,课堂草草收场。或者老师管不住自己,学生刚开始学就忍不住讲,学生还没动脑,答案已经出来了。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是被动听,效果打折扣。怎么办?老师得学会“忍”,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还有个关键点,学生得敢出错。课堂上,错了不可怕,怕的是不敢说。学生把错误亮出来,同学帮着纠正,老师再引导,这才是真学习。古人说,疑问多才能进步大。就像走路,摔几下才能走得稳。老师得鼓励学生大胆说,哪怕说错,也得给掌声,让学生觉得课堂是安全的。
“先学后教”咋设计才科学?得有清晰的路子。独学让学生找到问题,组学让学生互相启发,展学让全班碰撞火花,检学让知识扎根。每个环节都像搭梯子,学生一步步往上爬。老师得像个教练,盯着学生的节奏,关键时刻推一把。比如,设计题目时,老师得挑学生容易错的地方多练,保证每个知识点都不漏。
这法子好在哪?它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学生自己琢磨、讨论、展示,知识不是老师硬塞的,而是自己“啃”下来的。就像吃饭,自己嚼的饭才香。全国有80%的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让学生更爱学,也更有自信。学生学会了自己找答案,将来面对啥问题都不慌。
当然,老师也得不断学。这法子听着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得会设计学案,会引导讨论,还得会抓重点。老师得多听课、多交流,把这套方法用熟。比如,上海有学校搞了“先学后教”培训,老师们一个月后就能设计出让学生主动学的课堂,效果翻倍。
最后,这法子让咱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学生不是等着被填满的瓶子,而是自己会发光的种子。老师的任务不是灌知识,而是帮学生把潜能挖出来。就像点灯,老师点个火,学生自己就能照亮前路。你觉得这法子咋样?学生当主角的课堂,会不会是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