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这个夏天跑遍了全国,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革命老区到生态一线,干得热火朝天。他们不是去玩,而是带着知识和热情,帮着解决问题,学着本事,还顺便点燃了自己的理想。这事儿听起来就带劲,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读书不是只为考试,学的东西真能改变生活!
在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一群大学生带着电脑和新鲜点子,跑去给留守儿童上课。他们不是讲枯燥的课本,而是用AI画画给孩子们看,教他们怎么用科技画出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眼睛都亮了,山里娃第一次觉得高科技离自己这么近。这帮大学生想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摸到科技的边,种下好奇的种子,未来或许就能开出大花。
与此同时,另一队学生去了大连电建集团。他们不是光听讲座,而是直接上手,跟着工人学电缆怎么接,变电所怎么运转。现场演练电力安全,他们亲手操作,明白了电力工人有多不容易。这趟实践下来,学生们不光懂了技术,还立志要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出力,心里的信念更坚定了。
学校还鼓励学生把实验室里的点子用到实际问题上。比如,有队学生去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专门研究高速动车组的零件怎么更结实。他们用上多体动力学和机器学习,弄出一套方案,解决了动车组零件容易坏的难题。这套方案让动车跑得更稳,乘客坐得更安心。这样的成果,哪个企业不喜欢?学生们也觉得自己学的知识真派上了用场。
乡村振兴是这几年国家的大事,大连理工的学生也没闲着。他们跑到陕西山阳县,走进菌类工厂,看怎么用科技种蘑菇。他们发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能让蘑菇长得又快又好,还能卖到全国。他们干脆开了直播,把山里的好货推销出去,帮农民打开了市场。这样的实践,既帮了村民,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福建,还有一队学生研究起了石斛这种药材。他们发现,石斛种起来不容易,生长慢,收益低。他们就琢磨出一套新技术,让石斛长得快了40%,药效还提高了25%。这技术已经用到了种植基地,12种新产品也开发出来了。农民赚了钱,学生们也觉得自己学的专业有了大用处,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云南的龙陵县,学生们跑去调研稻田公园、粮食博物馆和茶园。他们跟当地人聊,了解怎么把这些地方经营得更好。他们写了一份报告,提了不少实用的建议。别看他们是学生,想法却很接地气,帮当地人打开了思路。这不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例子吗?
除了干实事,学生们还把红色精神装进了心里。他们去了井冈山,穿着草鞋,走革命前辈的路,听老乡讲当年的故事。他们还唱红歌,调研村里的变化,亲眼看到“红色井冈”现在变成了“绿色井冈”。这种经历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也更想为国家做点什么。
在大连和沈阳,有队学生专门讲“两弹一星”的故事。他们走进社区,跟大爷大妈聊,讲老科学家怎么为国家拼尽全力。他们还去了造船厂和飞机制造车间,看到大国重器的生产现场,激动得不行。跟退伍老兵聊天,他们更明白了科技强国的意义,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学校有个“一院一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院都组队去实践,做出点成绩。已经有5支队伍成了全国的明星团队。他们不光干活,还把实践的过程和成果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人。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既长了见识,也更有责任感。
大连理工还搞了个“1236行走课堂”的体系,简单说,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他们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说明这套办法真管用。学生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增长本事,也更懂得怎么用自己的知识帮别人。
这些年轻人,用行动告诉大家,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能让生活更好的工具。他们在田野里帮农民,在工厂里学技术,在老区里找信念,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这样的实践,不仅让他们自己成长,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