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筑梦乡野

本文转自:山东工人报

这堂行走的 “大思政课”,诠释着知行合一的真谛

青春足迹 筑梦乡野

  本报通讯员 山椒

暑假期间,齐鲁大地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行者”。来自山东多所高校的师生整理行装,纷纷奔赴田野巷陌、古城水岸、城市社区。这个假期,广阔的天地成为他们延伸的课堂。青年学子们深入基层一线,用专业视角观察记录,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中检验所学、求解现实课题。

古村焕新:建筑学子的乡土实践课

七月中下旬,一辆大巴车正驶向济南市历城区鸡山坡村,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成员眼神里满是期待。在副研究员杨慧的带领下,他们将深入这片乡土,用专业学识探寻传统村落的焕新之道。

初入鸡山坡村,实践队队长张新萍有些意外。这个由多个村落汇合而成的地方,远比她想象中广阔,而村民们对建筑遗址的保护意识,也亟待提升。师生们很快将目光锁定在村口一面空白的墙上:这里是入村的视觉焦点,是展示村庄形象的天然窗口。如何让这面沉默的墙体既可以讲述村落的历史积淀,又能以鲜活形式吸引现代目光?杨慧提出了一个巧妙构想:设计透明卡片与墙面互动,让人与画面叠加,形成独特的视觉联结,让墙面成为鸡山坡村的 “形象照”。

但设计的落地,离不开村民的深度参与。在一次次丈量与交谈中,一个更本质的问题逐渐清晰:乡村改造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焕发其独有的生命力。杨慧始终认为,城乡并非二元对立,乡村应依托自身特质生长。 “我们要用专业力量改善乡村风貌与生活条件,让这里既适合村民生活,也能成为年轻人周末休闲的另一种选择。”

田间地头的建筑课,远比课本生动。学生们亲手触摸 “干打垒”墙体,才真正理解这种工艺的智慧:土块中混入石子、秸秆植物纤维以增强粘性,那些课本上抽象的三个字,在真实的夯土墙上变得可感可触。

运河寻脉:交通学子丈量古今水脉

这个暑假,山东交通学院 “运河星火青春行”实践团的脚步,沿着运河水脉延伸,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探寻文化密码。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与当地中小学生一同驻足于运河的利用、运河沿岸城市等展厅。从聊城一路向南,实践团来到济宁龙拱港。现代化物流的高效运转,让学子们触摸到运河交通的当代脉搏。古老的水道不再仅是历史符号,更在承载着今日的货运往来。在德州四女寺,精密的水利调控技术则展现了古老水系的智慧新生,那些千年前的治水理念,仍在滋养着当下的生活。

“老船工的号子仍在码头回荡,非遗花灯照亮古河道。”实践团成员冀鑫说,沿运河行走的日子里,他们见证了千年漕运的活态传承。团队成员们记录航运故事、整理古渡数据,希望用专业视角为运河的传承发展献言献策。 “愿以青春之力,让这条黄金水道重焕生机,让文化之河载梦远航。”

非遗守艺:青年学子扎根文化现场

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的师生们,则将实践的足迹印在了千年枣乡的土地上。在乐陵市丁坞镇杨盘新村,一项名为“跑玩意儿”的特色非遗,让学子们沉浸其中。

“跑玩意儿”融合了舞蹈、杂技与戏曲,是当地乡土艺术的智慧结晶。鲁东大学学生赵泽睿涵是土生土长的乐陵人,这次他特意号召同学们来到家乡。 “通过学习,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乐陵非遗的深厚底蕴和传承人的坚守。”他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学习、传承、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师生们通过实地走访、交流访谈与问卷调研,多维度感知着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产业活力与文化传承现状。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交谈中,在观看 “跑玩意儿”的表演里,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心中种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马亚杰认为,这样的实践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生们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来自田野的真实体悟,也为高校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7日 11:0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