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苏阅涵
前几天在地铁里,我遇见了一位特别的乘客。
她坐在我对面,花白的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手里拿着一本英语书,正在用红笔标注着什么。书页已经泛黄,边角有些磨损,显然被翻阅了无数次。她戴着老花镜,嘴唇微动,似乎在默念着单词。
我好奇地看了一眼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旁边,用工整的中文标注着词义。每一个字母都写得认真而端正,就像小学生的作业本。
地铁到站时,她小心翼翼地合上书,临走前对我微笑说:“六十五岁学英语,我女儿说我疯了。可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总得先学会说话不是?”
那时,我想起了摩西奶奶的故事。这位美国农妇七十六岁才开始学画画,八十岁举办个人画展,一百岁还在创作。有人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学画最好,她说:“二十岁当然最好。其次,是现在。”
可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什么都有最佳时间。学钢琴要从娃娃抓起,学外语趁年轻记忆好,四十岁转行就是“不务正业”。仿佛人生是一张严格的时间表,错过了某个节点,就再无翻身的可能。
但生活偏偏喜欢打破这些条条框框。
我的邻居老王五十五岁那年失业了,在家待了整整一年。起初他每天叹气,觉得这辈子完了。后来无聊得不行,就开始摆弄家里那台闲置多年的缝纫机。他说要给孙女做几件小衣服。
没想到这一做,竟然做出了名堂。老王心灵手巧,做出来的童装款式新颖,工艺精良。邻居们口耳相传,订单越来越多。现在他开了一家淘宝店,生意红火。前几天还跟我炫耀:“你看,我这个‘老学徒’,反倒比那些年轻人做得好!”
《论语》里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话固然有道理,可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非铁律。真实的人生,往往是在“不合时宜”的年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当然,承认“再晚都不晚”,并不意味着时间没有成本。五十岁学钢琴,可能永远达不到著名音乐家的水平;六十岁学编程,可能成不了顶尖的程序员。可那又怎样呢?
学习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为了成为专家或者达到某个标准。更多时候,它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更多的可能性。
我想起那位地铁里的阿姨,不知道她现在的英语进步如何。也许她永远说不出标准的伦敦音,也许她的语法总是有些错误。但我相信,每当她成功地用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年轻人都无法比拟的。
梦想这个词,总是和年轻联系在一起。可我觉得,真正的梦想,恰恰是那些在时间的洗礼下依然闪闪发光的愿望。它们经历了现实的打磨,岁月的沉淀,反而变得更加珍贵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