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杨天慧:把所有日子,过成一首长长的教育诗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二庙小学教师 杨天慧

把书合上,夜已深。窗外法桐树的影子在路灯下轻轻摇晃,像一群安静的孩子。我手里仍攥着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仿佛攥着一把滚烫的钥匙——它不偏不倚,正对我心脏的锁孔。那一瞬,我听见“咔哒”一声,许多被我忽略的细节、被我简化的情感、被我粗暴处理的事件,统统被重新点亮,像夏夜萤火,在记忆的草丛里忽明忽暗。

语文课上的“慢镜头”

我教六年级语文。曾经,我把课堂设计成高速列车:字词一站,朗读一站,中心思想终点到站。王晓春却提醒我:“教育是慢的艺术,智慧的第一步是‘看见’。”上课铃落,我关掉大屏,只在课件出示一张深蓝夜空图——正是课文插图里闰土举叉向猹的那一幕。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准备翻页批注,我却轻轻按下“暂停键”:“今天,让猹先别逃。”

我捧出一只浅浅的沙盆,里面埋着几枚土豆片,再悄悄打开手电筒,光斑落在沙面上。小诺小声惊呼:“老师,真的有‘沙沙’声!”我示意他趴下听。全班屏息,仿佛置身月下瓜地。

我低声问:“闰土说‘你听,啦啦的响了’,这声音除了猹,还可能是什么?”问题被写在黑板,标上大大的“?”。接下来三天,教室成了“月下实验室”:观察组、资料组、创作组立刻行动。

第三天清晨,小诺把一张卡片塞到我手里:正面画着一只探出前爪的小兽,背面写着——

“闰土听见的‘啦啦’,是月光落在瓜叶上的声音;

而我听见的是鲁迅把童年递给我的脚步声。”

那一刻,我懂了王晓春说的“慢”:不是放慢进度,而是让孩子的问号在月光里长成参天树。

安全教育的“隐喻诗”

五月防震演练,警报撕裂天空。孩子们抱着头蹲在桌下,我却看见小杰在偷笑——他大概把演练当成了“真人版吃鸡”。

回到教室,我没有说“你们要认真对待生命”这类宏大口号,而是写下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我问:“诗人到底在怕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小杰轻轻说:“怕来不及。”

那一瞬,他收起了嬉皮笑脸。

我顺势播放 2008 年汶川地震纪录片,让他们给六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如果可以提前一分钟,你会做什么?”文字成了最柔软的安全绳,把他们从游戏视角拉回生命的现场。

王晓春说:“教育智慧,是把每一次偶发事件转化为课程资源。”

我把它翻译成:让每一次警报,最终在心里长成一棵敬畏的树。

批评与拥抱之间:一把“温度尺”

上周小轩把墨水甩到天花板上,黑色瀑布从灯罩垂下。我血压飙升,却在王晓春的“诊疗表”里看到一句话:“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我深吸一口气,蹲下来与他平视。原来他模仿抖音“甩墨画”,想送我一幅“星空”。我带他去找美术老师,用剩余墨水完成真正的“星空”布面画,挂在教室后墙;同时让他计算清洁天花板需要多少湿巾、多少分钟。

他在日记里写:“老师没有吼我,她让我知道自由是有成本的。”

教育的智慧,原来是一把尺,能量出自由与规则之间的温度——不灼人,也不冰凉。

把日子过成“教育诗篇”

夜更深,我掩卷走到阳台。远处霓虹像一群不肯睡的孩子,而我心里却前所未有地安静。

王晓春用 100 个案例告诉我:智慧不是远方的灯塔,而是当下的火柴——擦亮,就能照见孩子的瞳孔,也照见自己的灵魂。明天语文课前,我会带孩子们去学校小池塘,读杨万里的《小池》,让他们听一听“泉眼无声惜细流”里,到底有没有“惜”的心跳;防震演练再来时,我会和他们一起把应急包里的每一件物品编进故事,让“安全”不再是口令,而是可以拥抱的童话。

书页轻轻合上,却在我心里持续生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一次不急着评判的倾听里来,从一次把错误变成作品的冒险里来,从一次次把“你应该”换成“我懂你”的温柔里来。风掠过法桐树,影子在地面写下摇曳的诗句——那是王晓春的声音,也是我的回声:

在语文的潺潺句读里,听生命拔节;

在安全的声声警报里,种敬畏花开;

在批评与拥抱之间,守住那一寸恰好的温度;

把所有日子,过成一首长长的教育诗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