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9种语言24小时为学生服务,院士吴志强展示“硅基”的吴志强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学生帮我做了一个‘硅基’的吴志强,24小时、19种语言随便你问,态度很好,诲人不倦。”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出席第11届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时展示的“硅基院士吴志强”,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未来已来”。

硅基“吴志强院士”可用19种语言24小时回复各类问题  本文图片均为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组委会提供

8月20日,汇聚了海内外政府、教育、文化、科技等多领域重量级嘉宾的第11届WWEC世界教育者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吴志强介绍,这个利用大模型技术生成的虚拟“硅基吴志强”把自己所写的4000多万字的内容已学习完成,通过AI技术,目前可以用19种语言24小时为学生服务,语言种类以后还有望扩展到300种。“至今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已经产生了100多万字的回答,我希望用两年时间做出100个‘硅基’导师,让全世界的学生有问题都能收获随时答复。”

与会者惊叹,未来的文明图景将是碳基生命(人类)与硅基智能(AI)和谐共存,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未知,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智慧世界。

吴志强建议,未来大学应该是“无限大学”,打破围墙,实现有教无类,老年人也可以去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解决今后因出生人口下降大学空位过多的矛盾,同时充分地利用AI技术,实现全人教育的美好愿景。吴志强还建议,未来大学可以“全导师教育”,即人类导师与AI数字分身导师相结合,为学生提供24小时定制导师服务。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做主旨演讲。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也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路径是“面向人人、有教无类”和“全人培养、五育并举”。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康教授认为,现在的AI智商虽高但情商不足,需要构建“全方位有感情、有温度的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助力培养AI时代有情商的创造型人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分享一组数据:到2030年,约86%企业受到AI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同时替代9200万个岗位。

这是否说明了机器人将夺走人类的饭碗?汪泓认为并非如此,这是AI在重塑工作形态。人工智能让教育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0%的劳动者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适应岗位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强调,教育者和学生都应带着好奇心与责任心,以“学习大国”公民的姿态,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双重课堂中主动学习。

 2025世界教育者大会开幕式上演了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机器人舞蹈秀——查尔斯顿舞。

大会还发布了联合研究成果——《AI+教育:助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智库报告》。该报告系统梳理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技术研发、教师培养、资源分配、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推动教育行业的深度变革与创新,助力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强国建设智库报告》发布。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