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精神跃迁之路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共读综述

我们的精神跃迁之路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高珂娟 刘美文

    7月的暖风里,一场吸引1500余名教师的暑期共读活动,因为《教育家精神 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一书而热烈开启,在近一个月的“学思践悟”中,共读团队分东西南北中五组,在领读专家和领读人的引领和组织下,融合自读、互读、写作、交流等方式,通过问题链导读层层推进,结合个体实践主动对照反思,逐步走进这本书深邃的思想世界,体悟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教师队伍发展的“第一性原理”,在务实的教育行动中实现与精神的“共振”。

    启动之问:何为“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不是“教育家”的精神吗?与一线教师有什么关系?在共读之初,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打开《教育家精神 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大家看到了共同的问题:我能成为教育家吗?不能成为教育家就一定不是好老师吗?在书中,成尚荣先生通过对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等众多现当代教育家故事的解读,让教育家精神变得鲜活而具体。教育家是具象的榜样,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的精神标杆。从学习研究具象的教育家事迹与主张入手,逐步过渡到理解领悟教育家的精神气象,实现从物质世界到精神追求的超拔,让教育家精神可见、可及、可行。

    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嘉娣是一位面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教育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她在因材施教中践行个性化教育,推动师生共同成长,并探索培智学生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这便是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感召和引领下的成长。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琼政坚持将“教育家精神内化”,努力通过“幸福课堂”的打造实现个人与团队梯级成长,不断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向着“精神引领者”的目标推进。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副校长张兴焕则从成尚荣这位“作者”着眼阅读并反思,他从大先生之“大”和育人之“小”入手,多年来坚持儿童立场,于小事扎根,在实践中逐步照见教育本真。

    可见,教育家精神绝不止于某位教育家具体而微的行动框架,而是汇聚了古往今来教育家思想成果与实践踪迹所萃取出的价值坐标、精神谱系与行动指南。教育家精神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和强大的学术生命力。

    探究之问:为什么是“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为何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性原理”?通过阅读与交流,大家发现:所谓“第一性原理”,强调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探寻事物的本质与源头。而教育家精神凝聚并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教师的时代使命,这恰恰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所需要的根基与核心,确保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质量。

    书中对于“第一性原理”的解读从三个维度展开,聚焦使命、精神与情怀,解释了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浙江省杭州市滨兰实验学校教师王飞认为: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以心育心”的修行,她以书中“人的站立是精神的站立”为座右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班级开展“漂流日记”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关于全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在搜集资料、交流分享中,他们学会了多元思考。

    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包艳秋在岗位工作中弘扬践行斯霞“童心母爱”教育理念,她向斯霞学习,擎着火把去照亮、守护山区学生的童心。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教师孙平通过阅读再次深度解码李庾南教育哲学,以“双螺旋育人”理念培育学生的精神与智慧,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带伤”走出班级、走出学校。广东省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教师林颖则从三重实践路径出发,开展基于顾明远先生“育人为本”的理念探索……

    教育家精神兼具强大的理论性和深厚的实践性,对于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均能提供普遍又具有针对性的“精神营养”,启迪教师从多元解读走向多维实践。

    践行之问:如何从“追随教育家”到“践行教育家精神”

    如何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书中写道:教师离不开三尺讲台,教师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落实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活中。这样,弘扬才是扎根性落实。

    来自广州的两位青年教师用他们的行动让教育家精神在校园生根、开花。广州市天河智慧城第一小学教师温春来一直用成尚荣先生“儿童立场”的相关理论推进儿童阅读教学,还开设了“课游广州”阅读课程,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到课堂。广州市启明学校教师洪续受顾明远先生“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启发,将教育家精神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捕捉特殊学生的信息空缺”“变换信息呈现方式”等具体行动,她设计多感官补偿教学,带领视障孩子用手触摸纹理、用耳聆听世界,努力成为特殊孩子生命的摆渡人。

    江西省武宁县第三幼儿园副园长徐立慧在幼儿教育中践行李吉林情境教育,让课堂多一些美感与创造,让教室多一分生机与活力。吉林省公主岭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李素怀受朱永新教授启发,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中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在日常,从专业的“窄门”逐渐走向教育的“旷野”;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朱红艳坚持“像于漪那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吉林省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汤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叶澜教育思想,以“五个实”标准不断打造一节又一节好课,深受学生欢迎……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家精神感召下,在学校、在课堂不断向上生长,以文化自信、行动自觉为祖国教育事业歌唱。

    未来之问:怎样从“践行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强国新征程的关键力量”

    如果说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普通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靠近的“精神筑基”,那么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这份精神转化为扎根课堂的实践、辐射同行的经验、影响教育生态的行动时,便触及了更深层的命题——这一切如何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力量”。

    在各个共读群中,教师从“个体践行”到“群体共创”,用教育家精神解码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从“精神追随”到“课堂深耕”,让实践经验成为可复制的“精神代码”。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创新、对学生的每一次唤醒、对教育的每一次追问、对办学的每一次微创新,都是在为教育强国的基石添砖加瓦。

    “教育家精神”之问永远没有尽头,让共读活动成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开源社区”,让中国教师的精神气象与实践功绩在不断追问中丰满圆熟。或许,这正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它永远以“未完成”的姿态促使每个实践者成为新的提问者,最终让所有参与者成为“时代的共同作者”。

    教育家精神之光,照耀每一个教育人的方向。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0日 20: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