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一群大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走进曲阜市耕天下社区,给孩子们送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公益课堂。从7月到8月,这群年轻人用行动告诉大家,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还能变成孩子们眼里的“魔法”和“惊喜”。他们不光教安全知识,还带着孩子们做实验、搞手工,让暑假变得既好玩又有意义。
这群大学生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组成了“永钚言弃”实践队。早在5月,他们就跟社区联系上了,商量着怎么给孩子们办点有用的活动。他们跑去社区,跟家长聊,跟孩子们玩,摸清楚大家需要啥。6到12岁的孩子,脑子里装满了好奇心,既想学新东西,又得保证安全。他们决定,课程得既有意思,还得实用,最后敲定了三大块:安全教育、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每一块都得让孩子们喜欢,还得学到真本事。
安全教育是重头戏。防溺水、防火、垃圾分类,这些听起来挺严肃的事儿,队员们得想办法让孩子们听进去。他们没照本宣科,而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用游戏和互动带着孩子们学。比如,防溺水课上,他们先讲了几个真实的案例,告诉孩子们为啥不能随便下河玩。接着放视频,教大家怎么自救,还让孩子们画安全警示牌,动手做救援模拟器。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学,记住了“危险水域不能去”的道理。
垃圾分类课也很有看头。队员们做了宣传海报,还准备了“垃圾投投乐”游戏。孩子们分组比赛,把“电池”“果皮”扔进不同的垃圾桶模型,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一开始不太积极,队员们赶紧加了点小奖励,比如贴纸,立马把气氛调动起来了。课程结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还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
防火课更是花了心思。队员们用卡通PPT把火灾的危害讲得清清楚楚,还教了“逃生三步法”:低姿、捂鼻、快跑。他们还准备了干粉灭火器模型,让孩子们上手试试。游戏环节“大家来找茬”,让孩子们找出教室里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比如乱拉电线。孩子们学得起劲,连平时害羞的小朋友也举手抢答。
除了安全,科学实验课也让孩子们眼睛发亮。队员们把化学知识变成了“魔法表演”。比如“火山爆发”实验,孩子们看着苏打和醋混在一起冒泡,个个都惊呼“哇,太酷了”。还有“气球长大了”,队员们带着孩子们自己动手,边做边猜原理,最后再讲清楚背后的科学道理。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有的甚至说长大想当科学家。
手工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扭扭棒课上,队员们教大家做“眼镜”和“康乃馨”。他们一步步示范,手把手教,孩子们做得认真,连平时坐不住的小朋友也盯着扭扭棒不放。卷轴绘画课上,队员们干脆不给模板,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有的画了蓝天白云,有的画了自己家的小狗,画完还得跟小伙伴分享创意。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也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信。
整个活动,队员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每天跟社区对接,收集孩子们的反馈,随时调整课程。比如,有孩子说实验课太短,他们就多加了点互动时间。每次课前,他们都要检查物料,确认每个环节不出错。15名队员分工明确,有人讲课,有人维持秩序,还有人专门负责拍照记录。忙碌归忙碌,他们说,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心里就跟吃了蜜一样甜。
这场公益课堂不只是教知识,还拉近了大学和社区的距离。孩子们学到了保护自己的本事,也对科学和艺术有了兴趣。而队员们呢?他们从只会读书的学生,变成了能设计课程、能跟孩子打成一片的“老师”。有队员说,第一次站到讲台上,腿都发抖,但看到孩子们认真的眼神,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活动最后一天,社区里办了个结业会。孩子们唱歌、跳舞,队员们也加入其中,现场一片欢声笑语。这不只是一次活动结束,更像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孩子们收获了知识和快乐,队员们学会了如何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帮助。社区的家长们也感动地说,这群大学生让孩子们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