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的学生最近火了!不是因为考试成绩,也不是因为校园活动,而是因为他们学校搞了一套特别的“育人工程”,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活得更有目标、更有力量。这套“1+6+N”铸魂养德工程,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条主线、六个主题和一堆特色活动,帮学生从懵懂新人变成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
这条主线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学校觉得,年轻人得有信仰,得知道自己为啥读书、为啥奋斗。所以,他们从学生一进校门就抓起,用各种办法让大家明白国家大事、个人目标是怎么连在一起的。比如,每年4月和12月,学校会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学生们通过班会、演讲、公益活动,把这些大道理变成自己的行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听、真干、真明白。
学校还特别会抓时机。他们会挑一些重要日子,比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组织学生听讲座、开辩论会,甚至上网聊热点。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慢慢就懂了国家政策、时代精神是啥意思。这样的活动不是走形式,而是让大家从心里觉得,这些事跟自己息息相关。
除了理论,学校还带学生去“真刀真枪”地感受历史。他们组织大家去革命遗址、纪念馆,比如焦裕禄纪念馆,亲眼看看老一辈是怎么为国为民奋斗的。学生们走着走着,就被那些故事触动了。比如,学校的国防教育协会,办得特别火,不仅拿了河南省“十佳学生社团”,还成了全国高校“活力社团”。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觉得爱国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文化活动也是学校的一大招。学校建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黄河文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咱们的老传统。他们搞“经典阅读”“黄河讲坛”,还让学生参加非遗讲解大赛。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老祖宗的文化,还在校园里看到不少黄河文化的景观,觉得自己跟这片土地更亲了。学校因此还被评为了“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这可不是随便给的荣誉。
到了具体培养学生,学校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大一新生刚来,容易迷茫,学校就搞“适应性教育”。他们用“1234”工作法,帮学生明白自己现在是大学生,得有新目标。比如,优秀校友会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怎么从普通学生变成职场达人。学生们听完,觉得自己也有奔头了。
大一下学期,学校开始抓“养成教育”。他们关注学生的日常习惯,比如课堂上认真听讲、宿舍里收拾整齐、餐厅里不浪费粮食。他们还评“文明宿舍”“百佳学风宿舍”,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学校还给每人配了学业导师,学习上有人指路,生活上有人帮忙,学生们慢慢就养成了好习惯。
到了大二,学校推“奋斗教育”。他们会找一些厉害的学生,比如创业成功的、公益做得好的,把他们的故事编成小册子给大家看。学校还搞科技竞赛、体育比赛,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挑战。近三年,学生们发了130多篇论文,拿了快3000个国家级奖、快7000个省级奖。这成绩,够硬核了吧?
诚信教育是大二下学期的重点。学校不光讲诚信的大道理,还把诚信跟考试、就业、贷款挂钩。比如,学生得签诚信承诺书,考试作弊直接进“黑名单”。他们还搞“诚信校园行”知识竞赛,学生们玩着玩着就记住了诚信的重要性。结果呢?助学贷款还款率100%,考场违纪率低到0.3‰,这数据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大三学生得开始想未来,学校就推出“追梦教育”。他们帮学生做职业测评,请创业导师来指导,还搞职业规划大赛。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慢慢清楚自己想干啥、能干啥。2025届毕业生里,62.93%的本科生过了英语四级,823人考上了研究生,16个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超40%。这成绩,够让人骄傲的!
毕业前,学校还有“感恩教育”。他们会组织毕业典礼、师生合影,还让学生给家长写封信,聊聊自己的成长。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家的延伸。近三年,732名学生报名去西部做志愿者,100人被选上,还有不少人被评为“优秀志愿者”。这不就是感恩的最好体现吗?
除了这些,学校还鼓励每个学院搞自己的特色活动。比如,艺体学部帮学生把专业和成长规划结合,商学部把诚信教育融入财会课程,医学部把奋斗教育加到技能比赛里,工学部让学生边学专业边研发智能装备,申请了50多项专利。这些活动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而是跟专业、跟生活紧紧连在一起。
学校还特别注重实践。学生们会去社区做志愿者、参加环保行动,每年志愿服务时间加起来超10万小时。像“繁星支教”“科普志愿服务”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了学校的招牌,志愿者协会还拿了河南省优秀社团的称号。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觉得自己做的事真有意义。
未来呢?黄河科技学院肯定会继续把这套体系弄得更好。他们想培养的,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年轻人。这样的教育,谁看了不觉得暖心?你们觉得呢?如果是你,会怎么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