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源:用音乐编织教育画卷

本文转自:内蒙古晨报

□晨报融媒 张鸿楠 臧嗣业

“玉盘玉盘,你为何悬于屋顶上;玉盘玉盘,你为何白白送银光……”还未靠近教学楼大厅,稚嫩清脆的童声合唱就已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伴随着歌声一步步走近排练室,孩子们站位整齐并用心地唱着,在队列前一位老师正全情投入着、指挥着孩子们排练,她就是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的音乐老师马源。

成长之路:

兴趣热爱与职业坚守

马源与音乐的缘分,早已在家庭的熏陶中悄然萌芽。记者在与马源的交谈中得知,因为她的父母热爱音乐,从小鼓励她学习唱歌、乐器等,马源在高中选择通过艺考专攻声乐。2018年,马源从内蒙古大学毕业后,她先在音乐培训机构担任声乐老师,并于2021年9月正式加入首都师范大学呼和浩特实验小学,成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

“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开阔学生视野,通过音乐教学能传递艺术精神与品格。”马源说,音乐可以传递和表达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她更坚定了这份选择,她想通过音乐教育教授技巧,用音乐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成长。

课堂教学:

多彩课堂绽放音乐魅力

“在日常音乐教学当中,我们会加入一些打击乐器以及合唱,还有舞蹈,为学生丰富音乐课堂。”马源拿着一把乐器和学生互动,“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是琵琶!”“是扬琴!”“是阮!”马源笑着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是阮,中阮。”她轻拨琴弦,班里的学生激动地小脸通红,感受着这把他们从未见过的乐器,课堂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飞快地度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们很喜欢马老师的音乐课,每一节课都能学到有趣的知识,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乐器。

“音乐课程,就是在游戏中让他们学会音乐,在音乐中让他们增加无数的乐趣。”马源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马源自身熟练掌握钢琴、中阮、葫芦丝、尤克里里、口琴等乐器。这些乐器在她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琴是她每节课都会携带的“标配”,用于辅助音乐教学;中阮、尤克里里则会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携带,有时是为展示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有时是为讲解弹唱技巧。

“学生课后常常主动向家长展示他们学到的歌曲,家长也会向我反馈孩子的进步,我很开心。”马源告诉记者,学生课余会参加一些音乐比赛,也会与她分享获奖的喜悦。“在我们日常课堂中,我还会穿插一些音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马源说通过引入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音乐家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格精神。她结合民俗文化讲解中国民间音乐,展示民族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在音乐中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

放眼未来:

关爱学生成长

马源始终相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音乐从业者,而在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放眼世界与未来”。她通过音乐家的故事,传递坚韧、创造力等品格精神;通过音乐调节情绪、培养稳定心态。

对马源而言,音乐也深刻影响着她自己,她日常通过唱歌抒发情绪,音乐让她的性格更加乐观、情绪更加稳定,她也常常向同事推荐“多唱唱歌”来舒缓压力。

在马源的音乐课堂里,音乐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是滋养心灵的甘泉。她用自己的热爱与坚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感受美好、收获成长。而她自己也在与学生们的音乐互动中不断领悟着音乐教育的真谛,与学生共同在音乐的世界里前行。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08日 23: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