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黄冈日报
龙感湖中心幼儿园蔡山园区 梅留情
幼儿园的课题研究里,藏着许多细碎的观察。我们总说要记录孩子的成长,可镜头里的世界,却常常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主体模糊在杂乱的背景里,俯拍的画面只露着一片发顶,晃动的镜头里,连孩子的笑脸都成了虚影。
那天的研讨会,更像一场无声的叩问。李老师的绘本共读视频里,站着拍摄的她,把孩子们埋进了画面下方,那些专注翻书的眼神、抿紧的嘴角,全被淹没在镜头的俯视里。王老师拍的讲故事比赛,镜头拉得太远,讲故事的孩子在画面中成了小点。
问题摆在那里,可答案藏在哪个角落呢?
直到鲁老师点开两段视频。同是一个孩子讲故事,第一段里,她站在孩子对面,想把所有人都框进画面,结果孩子的脸总被绘本挡着,像藏在树叶后的月亮。第二段来自费老师,画面忽然近了、暖了,她坐在小椅子上,镜头和孩子的眼睛齐平,那张小脸上,眉梢飞着雀跃,嘴角挂着得意,连手舞足蹈时带起的风,仿佛都能从屏幕里吹出来。原来,孩子的热情是会发光的,只是我们站得太高,没看见。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盯着这两段对比强烈的画面。鲁老师恍然大悟:“我明白,关键在高度。当我们蹲下来,让镜头和孩子的眼睛在一条水平线上,才能真正记录下他们的世界。”张老师补充道:“站着是‘看’,蹲下来才是‘看见’。”“蹲下来”三个字像枚小石子,在心里漾起圈圈涟漪。
我们总说“以儿童为中心”,可多少时候,我们的目光是从高处落下来的?那些俯身系鞋带的瞬间,那些弯腰听孩子说悄悄话的时刻,原来早就在教我们:教育的姿态,该是平等的。
后来才慢慢懂,“蹲下来”从来不只是拍摄的技巧。它应当融入我们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读绘本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沉浸在故事里;布置环境时,把孩子的作品放在他们视线可及的高度;评价孩子时,用他们能懂的语言,多肯定努力和创意。
作为管理者,这个案例也给了我重要启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源于实践中的顿悟。与其填鸭式培训,不如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在真实情境中反思碰撞。
原来,一个拍摄技巧的调整,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所谓教育,不过是弯下腰,和孩子一起,看同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