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孩子摸真飞机,体验当机长,航空梦从这起飞

8月1日,建军98周年这一天,成都武侯区图书馆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启智启航:立巢航空博物馆研学之旅”。30个小朋友走进国内首家民营航空博物馆,亲手摸到真飞机,体验当机长的感觉,瞬间被航空的魅力点燃。这不是普通的参观,而是一堂让孩子们从书本跳到现实的“立体课堂”。

这场活动选在立巢航空博物馆,地方不小,5000平米的展区塞满了真家伙——十多架经典飞机、数千件航空老物件,还有各种文献,像一本立体的“航空百科”。孩子们一进门,眼睛就亮了。讲解员带着他们边走边聊,从人类第一次想飞上天,到现在飞机满天跑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小朋友们不光听,还能问能摸,感觉科技就在手边。

活动的高潮之一是“波音737-300逃生滑梯体验”。现场模拟警报一响,气氛立马紧张起来。孩子们在导师指导下,学怎么快速滑下逃生滑梯,动作要领一个不落。有的小朋友滑完后兴奋地说:“这比游乐场刺激!”通过这个环节,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还学到了关键的逃生技能。

更酷的是“赛斯纳172飞行模拟器体验”。孩子们坐进模拟驾驶舱,手握操纵杆,眼前是大屏幕里的蓝天白云,仪表盘闪着光。他们在导师指导下,试着拉升、转弯、降落,体验了一把当机长的感觉。一个小男孩操作完后,咧着嘴说:“原来飞机这么难开,但太好玩了!”另一个小女孩则感叹:“当机长真不容易,得学好多东西。”

这场研学不只是玩。博物馆里还有人民空军的展区,讲了空军护航祖国的故事。孩子们听着讲解,看着展出的老照片和装备,脸上满是敬佩。有的小朋友说:“长大了我也想当飞行员,保卫祖国!”这些故事让航空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意义。

活动背后还有个大目标——让孩子们爱上科学,点燃他们的“航天梦”。现在国家大力推“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这场活动就是把这些大目标落到了实处。武侯区图书馆没把科普局限在书本里,而是把博物馆变成了“第二课堂”。孩子们不光学知识,还能动手操作,感觉自己离梦想近了一步。

立巢航空博物馆本身就是个宝藏。作为全国科普基地,它不光有真飞机,还有各种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死板的展品,而是能摸能玩的“活教材”。比如,讲解员会告诉他们,飞机的翅膀为什么能让几百吨的大家伙飞上天。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复杂的科学变得好懂又有趣。

这场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教知识,还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种子。有的孩子回去后跟家长说,想多看关于飞机的书;有的甚至开始琢磨,长大后能不能造飞机。这种好奇心和梦想,正是活动想点燃的火花。图书馆和博物馆联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效果比课堂上死记硬背强多了。

数据也说明了活动的吸引力。立巢航空博物馆每年接待几万名游客,其中不少是中小学生。2024年,博物馆的科普活动覆盖了全国上千所学校,影响了数万名孩子。这次武侯区图书馆的活动,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影响力不小。30个孩子,每人回去都能跟同学朋友讲讲见闻,等于把航空的种子撒得更远。

活动还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讲解员提到,中国现在的航空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从民航客机到国产战斗机,件件都是国人的骄傲。孩子们听完这些,眼睛里满是自豪。有的小朋友说:“以后我要造一架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这种爱国情怀,悄悄在他们心里扎了根。

这场研学活动,武侯区图书馆没少花心思。他们想让孩子们不只是看热闹,还能学到真本事。所以,从逃生滑梯到模拟驾驶,每个环节都设计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意犹未尽,有的还问:“下次还能不能再来?”这反应说明,活动真的抓住了他们的心。

说到底,这场活动不光是让孩子们玩了一天,更是点燃了他们的科学梦、航空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这次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框,把课堂搬到真实场景里,让孩子们在玩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这种方式,比起书本上干巴巴的公式和文字,有趣多了,也管用多了。

这场研学之旅,就像一扇窗,打开了孩子们对航空世界的好奇。未来,谁知道呢?也许今天摸过飞机的某个小朋友,过几年真会成为飞行员或者航空工程师。你说,这活动是不是种下了一颗大大的希望种子?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