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不是大量重复,而是"必要难度"

都在说学习就是要大量重复,可想一想,这真的对吗?

那我问你“为什么刷题一千道,考试还是不会?”

因为这不是学习,是自我感动。

见过工地搬砖吗?工人一天搬一千块砖,十年后能成建筑师吗?不能。他只会肌肉酸痛,动作熟练。

学习也一样——重复一千遍“已知答案”的题,你练的是“肌肉记忆”,不是“脑子”。考试题型一变,立马傻眼。

重复只能让你熟练,不能让你强大。

真正能让自己强大的是必要难度。

1

什么是“必要难度”?

简单说:你得给自己找不痛快。 

背单词,别盯着同一本单词书翻烂了,今天用APP听写,明天把单词编成故事,后天去外网找文章硬啃;学写作,不是拿着直接写就行了,而是要挑战怎么让文章写得更长,怎么能论证更精彩。

难受就对了,难受说明你在突破舒适区。

大脑和肌肉一样,越吃力越成长。

你每天都走路,肌肉会增长吗?当然不会,你都习以为常了,这就是基本量。想长肌肉,就得用大重量,让肌肉撕裂,然后再生长。

长脑子也一样,得撕裂,再生长。

知识不是往兜里塞硬币,塞再多也变不成你的钱。你得拿知识去“打架”——用陌生的题型打它,用跨学科的问题打它,用现实中的矛盾打它。 

为什么人总爱重复?因为轻松,因为安全感。

重复背单词时,你感觉“我在努力”;重复刷简单题时,你感觉“我有进步”。但这种安全感是假的,是给大脑喂糖水——甜,但迟早蛀牙。

你看那些“学霸”,有几个天天炫耀自己刷了多少题?人家炫耀的都是“今天又卡在一道怪题上,但终于想通了”。

2

“必要难度”还有个核心:你得主动制造“失控感”。

背课文别追求一字不差,试试用一半关键词复述;学编程别光抄代码,删掉两行看会不会报错。

我朋友带孩子背古诗,从来不要求“全文背诵”,而是玩“诗句填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______,更上______。”孩子填出“千里目”“一层楼”算及格,填出“隔壁老王”“二楼阳台”也算脑洞。

结果这孩子小学就能自己写打油诗。

有人杠:“增加难度,学不会怎么办?”

学不会就对了! 你健身会选毫无压力的重量吗?你打游戏会永远玩新手村吗?学习本来就要有“合理崩溃率”。

有点难度,本就可能让你失败。总有你解决不了的问题,非得追求做完,那就进步不了。

别再迷信“重复一万小时成天才”的鸡汤了。

流水线工人拧螺丝十万小时,能成机械工程师吗?

关键不是时间,是每一次拧螺丝时,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拧更快?怎么设计自动拧螺丝的机器?” 

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就在这儿:前者重复动作,后者重复“升级动作”。

最后说个反常识的结论:越容易的学习方式,越浪费生命。

你刷十遍会的题,不如死磕一道不会的题;你背一百个熟悉的单词,不如硬记三十个生词。

就连玩游戏这种娱乐都一样,你平常玩过一万把,也不如组队参加一次城市比赛,比赛可能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但这一个星期你学到的,比你那一万把都要多。

学习不是打卡签到,是打仗——总要有点攻不下山头的焦虑,总要有点“差点全军覆没”的刺激。

所以,从今天起,把这句话刻桌上:“谁让我学得轻松,谁就是我的敌人。”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