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
青少年受青春期大脑情绪的驱动,认知发展不成熟,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在探寻“我是谁”的过程中,更易以叛逆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们通过反抗权威,对抗家长、老师或社会规则,来证明自己“独立”。
安徽男孩徐孟南曾经想用一己之力撼动教育制度,本以为自己是出局者,没想到最终还是入局者。
徐孟南出生在安徽一个农户家庭。寒门出贵子,是家人对他的最大期望。
1989年出生时,徐孟南已经有一个姐姐,没过几年,他又多了两个弟弟,家里孩子多,但是只有他在学习上有天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也被寄予了厚望。
但是没想到,初中还是班级前三的他,到了高中却掉队了。
一是喜爱文科的他,高一时无意间阅读到韩寒的一篇文章,将应试教育抨击为“穿着棉袄洗澡”,这个理念一下子击中了他,让他小小年纪展开了自己对教育的想象。
二是他当时迷上了网络,虽然不是去打游戏,但是还是大把时间花费其中,经常去网吧包夜,在键盘上“奋笔疾书”给韩寒等人写信、留言,写出自己对更好教育的想法。
三是06年河南0分少女蒋多多的事迹,通过这种形式对抗高考,一下子让他“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自己教育理念最好的传播方式。
于是,他开始一场有预谋的“行动”,要在高考中通过考0分的方式,来引起大众对他教育理念的重视,并且他也付诸了行动。
这个他自己看起来“很勇”的行为,大家却一致认为是“太傻”的行径。
他以身入局,在08年的高考中,洋洋洒洒在作文纸上写下自己的“教育宣言”,希望能够在大众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除了他当年高考成绩总分143分之外,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尽管后来他不甘心,一直为自己的理念奔走相告,建网站、找媒体主动发声,写长篇纪实小说《高考零发声》……
折腾几年后,并无特别效果,于是他也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直到2018年,距离当年高考10年后,28岁的他再次走上考场,考上安徽一所专科学校,攻读新闻学专业。
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间,徐孟南有太多的感悟,因为当年的年少和冲动,他直到10年后才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他是热爱大学生活的,年近30岁进入大学,和比自己小10来岁的学弟学妹一起学习生活,他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还主动担任班长,负责班级各项事宜。
他之前的十年,在外面打过各种零工,因为学历太低、一直也处于社会最底层,所以再有那次学习的机会,他也格外珍惜,从未缺席请假,专业成绩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
专科读完他又专升本,2023年本科毕业后,这两年因为年纪大,本科学历并不吃香,于是他又四战参加高考,希望能够考入安徽师范大学,进入优师计划,毕业后可以成为有编制的老师。
回想起过往的经历,徐孟南很有感触,以他之前的成绩,上了好点的大学肯定不是问题。
但是当时就是想挑战高考制度,企图通过这种“壮士断腕”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却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
他说,那是一次冲动的选择,如果再有机会重新选择,他会选择复读重新参加高考。
作为过来人,他也劝诫过身边的考生,教育机会非常难得,要珍惜。
对于未来,他希望将来能够成为老师,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不要因为年少轻狂而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徐孟南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叛逆、反思与回归的典型案例。
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但是整个教育改革是需要理性的推动,而非个人的极端行为。
纵观当年挑战高考制度的一些学生,如今下场也是令人唏嘘感慨。
06年交白卷的蒋多多,想通过写小说完成人生逆袭,如今也成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再也没有动手写过作品;
07年在高考卷子上质疑挑战的浏阳考生,也对当年高考0分不再豪情万丈;
10年交白卷要成为中国比尔盖茨的陕西考生,最终因为不正当经营也走上犯罪道路。
反观,反而是08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在经历10年的世事沧桑后,痛定思痛,还是走上了传统考学的这条道路。
高考的局限性固然存在,但对多数普通家庭而言,它依然是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
看看清华励志学子庞众望、北大才女刘媛媛,是高考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所谓“苦心人、天不负”,高考仍是底层家庭孩子最公平的竞争平台。
少年拥有批判性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是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盲目反抗。
所谓批评性,是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质疑,并寻求改进方案的能力,而非单纯否定或对抗。
徐孟南在高考中交白卷,虽表达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但未提出可行改革方案,最终只是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在现实社会中,学历仍是求职、晋升的重要门槛,放弃高考等于主动关闭上升通道。
徐孟南因高考0分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劳动,多年后才通过成人教育重回正轨,浪费了黄金发展期。
如今35岁他还在考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而据他宣称,当年和他一起高考的同学,很多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或坐上了公司高层。
徐孟南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叛逆不是拒绝参加游戏,而是学会在游戏中成为规则的优化者。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承认现实的复杂性,在“灰色世界”找到平衡,是生存的智慧之道。
读了徐孟南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