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董晓宇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大学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与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扰,需要学校与辅导员的持续关注与介入。家校共育理念强调将家庭的教育力量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未来,持续做好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不断优化完善,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家庭教育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深刻影响着个体的性格形成、价值塑造、情感发育以及心理健康。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心的家庭氛围,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而家庭关系紧张、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等不良家庭环境,则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困扰。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家校共育理念下,家长与辅导员的沟通配合,可以让双方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其中,家长可以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居家行为表现等方面出发,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辅导员则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人际交往情况等信息,使家长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家校双方通过这样的信息共享,共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措施,让心理教育更具实效性与全面性。
构建家校共育工作机制。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家校共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对家校共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家校共育工作制度,明确家校交流的内容、方式、次数、责任人等,保证交流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要规定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学校在家长培训指导工作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流程和规范等,使家校共育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建立针对该项工作的科学评估机制,客观反馈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情况,让家长与辅导员通过评估结果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例如,设立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以及家校合作的紧密程度等指标,以不断完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效。
建立多元家校沟通渠道。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校园App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为辅导员和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通过这些平台,辅导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度、生活动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加情况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心理状态等也可以被同步至辅导员的信息库,实现家校双方即时交流互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定期举办家校沟通会、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着重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内容,可以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技巧,向家长介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部分重点学生或心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要与家长进行一对一交流,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强化辅导员家校共育能力。高校要不断提升辅导员家校共育的能力,可以在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中纳入家校共育理念和方法,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涉及家校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长工作伦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等,帮助辅导员掌握家校共育的基本理论和实操方法,提高辅导员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另外,高校应建立一个家校共育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经验分享会,可以分享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成功案例、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等,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模式。同时,为调动辅导员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辅导员在此类工作中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对在家校共育工作中表现突出者给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加分以及专项奖金等奖励,激发他们对家校共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动力。
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应设立专业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或网上咨询平台等机构和平台,当父母或者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确保其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这不仅能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也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科学性。同时,还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中。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家长通过参与此类活动,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方法,增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此外,各高校也可通过线上课程、线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规范”“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亲子沟通技巧”“家庭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和教育能力,助力孩子书写精彩人生。辅导员基于家校共育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可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护航,又可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未来,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的持续创新等而优化完善,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沈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科研课题“家校共育视角下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ypsyc2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