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重构和路径突围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曹怀良

科技飞速迭代、社会日新月异,教育与科技紧密相连,彼此推动,共塑未来。然而现实教育却在科技的推动下部分偏离了普适性育人轨道,家校社三者在育人方向上也有所偏差。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人向善、启智促长”是不变目的。“执中”思想是调整平衡的良方,那么“中道”智慧是否也可协调社会发展对育人过犹不及的冲突呢?

教育之问——

超越知识的生存智慧

是什么?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综合化的“生活素养”培育。

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是维系社会运行、推动文明演进的核心机制,兼具工具性与本体性价值,其本质是通过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与社会角色塑造,实现个体社会化与社会结构化的双向互动。数据显示,近5年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中国教育早期提出“使人向善”的方向,如今秉持“百年教育,德育为先”的宗旨,阐明“德先于知”“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标准。

从生活角度出发,处处需要实践与智慧,而学校教育又偏向于理论学习,作为教师要在育人过程中对应生活需求将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智慧”,将技能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让学习从学校教育的情境化“体验模仿”转化成生活中的实践性“灵活创造”,实现教育从“表层认知”到“深层赋能”的跃迁,完成育人从被动接受“平凡生活”现状到主动追求“生活不凡”的质变。

从心理学角度,教育是智商与情商培养的结合,然而情商却是现代教育易忽视的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因素占20%,情商因素占80%,情商一直是衡量个人素质的关键。孔融让梨的谦逊、韩信忍辱的胸襟、鲁迅弃医从文的胆识,以及海伦·凯勒用心灵看世界、张海迪身残志坚等事例,都展现出个人丰富情感和强大情志的力量。

科技瞬息万变的今天,良好品德是走向成功的“法宝”。知识技能是“器”之基础,品格素养是“道”之精神,二者既动态平衡又融合共存。

中道之思——

平衡与融合的育人智慧

为什么?教育并非单向的教与学,而是“让教育学会生活,让生活重塑教育”的交互平衡。

在观念上,要转变教育观念,平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把握核心,让二者从“割裂”走向“互嵌”,在实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对应学生成长需求点,深化对“教育服务于生活,生活反哺于教育”的理解。明白教育不是教师向学生“倾倒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教育在生活中“落地”、生活在教育中“升级”的循环。人的成长始终嵌套在生活之中,教育源于生活需求,又在生活实践中被修正、丰富,这种交互平衡才是教育的完整形态。因此,教育的底色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成为照亮生活的“光源”;而生活则通过实践反哺教育,成为校准教育方向的“罗盘”,二者要在动态回应中达成平衡。

在方法上,真正的教育应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火光,既要照亮知识之路,更要温暖生命之魂。在AI重塑世界的时代,人类独有的情志能力是永恒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重构、开发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启迪的辩证统一;建立涵盖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潜能的“五维素养档案”,实现“综合化”育人导向的落地。教育要让人们更有能力过好生活,而生活的千姿百态,又能让教育永远保持鲜活与真实。

因此,中道之思的育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适度”的艺术——它警示我们既不偏执于某一极端,也不固守于单一模式,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回应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最终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

知行之道——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怎么做?教育并非单一的学校教育,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链接与融合,是三者合一的“结晶”。

家庭:人格养成的“初始编码”。为人父母既简单又复杂,不仅要保障孩子衣食无忧、平安健康,更要兼顾其身心均衡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早期影响潜移默化且作用巨大。21世纪人类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为健康、情感、求知,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福禄贝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若出现裂痕和缺陷,会在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反射出来,所以家庭环境决定了孩子教育早期的“人生底色”。

学校:德智融合的“转化纽带”。在家庭教育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兼顾多责,成为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塑造营地”。在学生认知初始、三观未立时期,教师既要满足家长期待和学校目标,又要立足社会需求进行施教。应让学校教育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南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其成长备好“全面的营养”,与家、社共育。

社会:生命价值的“终极考场”。家庭的启蒙教育和学校的素养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准备阶段,社会教育是前两者的延伸与实施环节,是验证教育成效的“平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在社会立足的根本,社会环境考验着知识、技能的“价值”,同时也以“教育者”身份改变着每一个社会人,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当前育人路径的破局之策主要体现在:依赖“家校社”三大体系的共同支撑,共建家长智库、社区学堂、校企工作坊等形成的“合育平台”,共同打造“家校社命运共同体”育人生态体系。

总之,立足学生本体教育是为“未来育人”。作为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去向在哪里,哪里就是教育”。让我们共同唤醒这些可以改变世界的“巨人”,为教育稳步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莘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