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杰站在长沙的舞台上,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他却听不见这热闹,只用微笑回应。这位无声世界的老师,用手语和坚持,点亮了无数听障孩子的人生。
38岁的王章杰,来自四川荣县。小时候,一场药物中毒让他失去了听力。生活从此没了声音,但他没被命运打倒。2006年,他考上天津理工大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到贵州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当老师。这一干,就是15年。
特殊教育不容易。教听障孩子,远比普通教学费心费力。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有的胆小,有的倔强,有的甚至连基本交流都不会。王章杰却从不抱怨。他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他手机备忘录里的座右铭,也是他15年坚守的信念。
手语是听障孩子的语言桥梁。王章杰教得特别用心。他不光靠书本,还会拿来实物,比如一张苹果图片,慢慢比划“苹果”的手语动作,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能跟着模仿。他的课堂从不枯燥,总能让孩子们眼睛发亮,主动参与。
有一次课间,王章杰在操场看到一个小女孩,孤零零站在角落。她8岁,不会手语,像被无形的墙挡住了与世界的联系。王章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给小女孩单独辅导,拆解每一个手语动作,放慢节奏,反复示范。慢慢地,女孩学会了表达,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那堵“墙”,被王章杰一点点拆掉。
2017年,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开了新课程——3D打印设计。这门课不简单,需要用电脑操作,还要懂创意设计。听障孩子学起来,难度可想而知。王章杰却不怕麻烦。他利用周末和课后时间,手把手教学生用软件,陪他们练习设计。很多孩子从零基础到能独立完成作品,全靠他的耐心指导。
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始参加各种比赛。贵州省3D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孩子们不仅拿奖,还找到自信。有的学生因此学会一技之长,找到工作;有的考上了长春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这些年,王章杰教过的学生中,有几十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还有的拿到了宋庆龄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王章杰的努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今年5月,他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自强模范”。这个荣誉对他来说,是肯定,也是动力。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要用心浇灌,总会开花,哪怕听不见花开的声音,也能看到生命的精彩。
教学之外,王章杰还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他会陪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有个学生曾跟他说,学会手语后,第一次跟同学聊了天,感觉“世界变大了”。听到这话,王章杰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他的课堂不只教知识,更教孩子们如何面对生活。听障孩子容易自卑,王章杰总鼓励他们:“你们不比别人差,只是沟通方式不同。”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只要努力,生活总有无限可能。
这些年,王章杰的学生在省里市里屡获表彰,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有的成了“新时代好少年”。这些成绩背后,是王章杰无数个日夜的付出。他从不觉得自己多伟大,只觉得能帮一个孩子,就是最大的成就。
说到特殊教育,有人觉得这工作太苦,没回报。可王章杰不这么想。他觉得,每个孩子的进步,都是对他的回报。看着学生从不会手语到能流利表达,从自卑到自信,他比谁都开心。他常说,教育就像种树,慢慢来,总会看到果实。
王章杰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特殊教育的路不好走,需要耐心、爱心,还需要一颗不服输的心。他用15年的坚持,告诉我们:只要用心,任何障碍都能跨越。他的学生们,也用自己的成长,证明了这一点。
如今,王章杰还在铜仁的课堂上忙碌着。他的手语,依然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桥梁。他的故事,也在激励更多人,去关注那些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你觉得,像王章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